两人是师生关系.
1、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明代淮安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和清代胡应麟《少室山房
笔丛》。王道生说:“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
客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罗贯中者为尤多。”胡应麟在谈起《水浒传》创作
缘起时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
《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 也。”
尽管由于历史资料较少,但从施耐庵长罗贯中二三十岁,且都在元末明初,又由于苏北白驹场盐民张
士诚起义,作为同乡的施耐庵曾经参加了张士诚起义,罗贯中“有志图王者”,也先后参加了张士诚的起
义,但谏阻张士诚称王、招安等不成而出走。
据《录鬼簿续编》介绍,罗贯中“乐府隐语,极为清新”,可见《水浒传》中诗词的掺入多为罗贯中所
为,作为纂修者罗贯中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修改,这样与《三国演义》有部分情节相似也是正常现象。
所以说,施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是有可能的。
2、施耐庵和罗贯中师生关系这一说法出自清人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在此书中,谈起《水浒传》的创作缘起时,胡应麟说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
在这段话中,胡庆麟不但把罗本即罗贯中当作施耐庵的门人即弟子,而且认为《水浒传》早于《三国志演义》。这种说法受到后来许多人的质疑和否定。
首先,从有关史籍及二书的成书过程看,《三国志演义》早于《水浒传》,《三国志演义》绝不是效仿《水浒传》而写成的。在宋代,就出现了说书人说三国故事的情况,《水浒传 》中还提到听说书人说三国。
其次,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在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上,以太原最为可靠。施耐庵则被多数人认为是浙江钱塘人,那么在那个时代,罗贯中千里迢迢到浙江去学习写小说,令人不可思议。再说,罗贯中就怎么知道浙江有个施耐庵呢?因为当时《水浒传》还没有写完,没有出版,施耐庵没有任何名气。
第三,《忠义水浒传》上署名的“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如果是老师编的本,学生就不会再进行“编次”。
第四,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书比较来看,两者在行文风格、文字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如果《水浒》确是由罗贯中编辑整理过,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也可看出,施、罗不会是师生关系。
所以,学术界认为,胡应麟认为施、罗二人是师生关系,纯属“胡说”。
在中国学术界尚无定论,具体只能多参考各方意见了~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