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神授说
宣称君主权力是神所授予的学说。古埃及法老(国王)自称为“太阳的儿子”,巴比伦的汉穆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历代君主自称“受命于天”(“天子”),以证明其权位的神圣性。西欧中世纪时,教会给封建制度渲染上神的色彩。17世纪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均坚持君权神授说,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以图维持其专制统治。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参考资料:http://www.hs8z.net/lishi/jiaoan/czbk/5e14/text/5e14_061.htm
自从有帝制之后,统治者常用神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比如皇帝自称“天子”;“奉天承运”;“龙”的化身等等。西方国家的教会等等
(一)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取代殷商的西周奴隶主贵族像殷商一样,在思想上仍然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他们也崇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不过在更多的场合下称之为"天",声称周王的统治受命于天:"昊天有成命,二后(文王、武王)受之。"过去殷商统治者曾一再宣扬"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可是商朝的灭亡又怎样解释呢?严酷的事实迫使周公不得不另外寻求思想武器,于是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二)"以德配天"说的意义
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其目的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西周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西周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必须谨慎从事,珍惜天命,不使其再转移。同夏、商统治者一样,周公等西周统治者也主张"天罚"论,公然宣称,如果不服从统治,"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
总的看来,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君权神授
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据记载,在中国,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姓应该服从商王的统治。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周代的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确地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君权神授的理论在汉代有了系统的发展,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天人相与”的理论,认为天和人间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创造了人,人应按天的意志来行动。从“天人相与”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命题。他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天之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主喜欢的事,老百姓应该无条件去做。君权神授的理论,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这种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帝王以至造反的农民领袖,无不假托天命,自称“奉天承运”,或者说“替天行道”,把自己的活动说成是受上天的指使,从而达到神化自己及其活动的目的。
宣称君主权力是神所授予的学说。古埃及法老(国王)自称为“太阳的儿子”,巴比伦的汉穆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历代君主自称“受命于天”(“天子”),以证明其权位的神圣性。西欧中世纪时,教会给封建制度渲染上神的色彩。17世纪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均坚持君权神授说,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以图维持其专制统治。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