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1371-1433年),本名马和,又称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回族家庭。这是一个名望之家。《郑氏家族首序》说,郑和先祖系西域普化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布哈拉)国王所非尔。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来归附宋朝,授为本部总管,加封庆国公。宋亡,郑和五世祖赛典赤赡思丁率千骑归顺元朝,元主忽必烈命其驻镇云南咸阳,授都招讨大元帅,管平章政事,逝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兀默里封“滇阳侯”。祖拜颜时改姓马,封淮安王。父察尔米的纳因去过天方(即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朝圣,被尊为“哈只”。马和上有长兄文铭及姊。在郑和出生的那一年,明朝收复四川,明升(当时割据四川的夏国国主)投降,云南的政治局势即刻紧张起来。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朱元璋命征南将军傅友德帅师征讨云南。第二年,元朝在云南势力被毁,哈只身亡。正在这一年,郑和的父亲病故,这时他才十二岁。由于地方上新经战争,创伤未复;加上它的家庭又遭大变,生活更加艰难困苦。在这种境况下,年仅十二岁的马和被掳于军中,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史成祖本纪》载:“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与(李)景隆(建文帝派出的大将)战于郑村坝(今北京东大兴县),王以和等率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在这关键战役中,燕王亲自出马,马和等冲锋陷阵,立了大功。后随朱棣由北而南一路征战,出生入死,屡建战功。终于助朱棣坐上皇位,是为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升内宫太监,官居四品,视为心腹宠臣。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同年秋,因明初以来倭夷不断骚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郑和奉沿由刘家港率舟师入海,经明州(今宁波)桃花渡东取大洋,出使日本,郑和帅十万水师耀兵于海上,直达日本屋久岛,再入京都,受到日本掌权者隆重接待。郑和携旨册封大封建主足利义满为“日本国主”封号,并授以鬼纽金印。使其承诺协助明朝政府制止倭夷侵扰,进而重订《勘合文簿》,确保了中日间朝贡贸易的正常进行。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出海远航。后来他替燕王效力,航海的愿望却一直埋在心中。当时印度洋沿岸各国都信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领船队去完成下西洋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