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猿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九六四年在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上发现的。出土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古地磁测定距今为110-115万年,被科学工作者命名为“蓝田直立人”。蓝田猿人的发现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头盖骨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是楔形,头骨壁板厚,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颌部前仲,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l毫米,脑量仅有789毫升,低于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10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脑容量(1400毫升),与印尼爪哇人相当。
按国际学术界命名惯便,被定名为直立人蓝田亚钟,通常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蓝田猿人复原像
蓝田猿人遗址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九六四年在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上发现的。出土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经古地磁测定距今为110-115万年,被科学工作者命名为“蓝田直立人”。蓝田猿人的发现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出土的1200多件古动物化石,被科研工作者命名为“蓝田公王岭动物群”。同时出土的12件旧石器是亚洲北部最早的旧石器。这些珍贵的史前文物为研究古气候、古动物、人类进化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被国际考古界誉为20世纪6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末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重大发现之一;陕西省20世纪十项重大事件之一。最近国家文物局准备将蓝田猿人遗址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蓝田县公王岭
蓝田县位于西安东南,距西安40公里,南傍秦岭,北临漏河,农业条件优越,是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
蓝田猿人遗址
1963年9月,在蓝田泄湖镇的陈家窝,发现一老年女性的下颌骨;1964年5月,又在县东20公里的公王岭,发现一中年女性的头骨。经考古研究,确定是一种脱离猿类不久的古人类,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故称“蓝田猿人”。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
蓝田县的地层相当完整,从始新代到现在,地层一层叠一层,几乎每层都有能够鉴定地质年代的各种各样的古动物化石。由于许多地段层暴露出地面1300米高,这就为古生物学家提供了难得考察场所。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派考察队到蓝田寻找新化石,结果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土层底部,发现一个老年女性的下颌骨化石,一时轰动学术界。次年5月,著名学者贾兰坡率领数十名科学家来到蓝田,其中一个小分队在公王岭考察发掘,又发现一颗猿人牙齿化石。这一发现引起考察队高度重视。
蓝田猿人下颌骨发现地陈家窝
蓝田猿人下颌骨化石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
为了精心寻找。他们把选择的地层堆积物运到北京。经过多次分离堆积物中的古动物化石,终于发现一个猿人头盖骨化石,还有上颌骨、3颗牙齿和一些人体化石碎片。经研究鉴定,均是同一死者的化石。死者为女性,年龄约30岁。头盖骨枕部宽阔而圆钝,轮廓是楔形,头骨壁板厚,前额低而宽平,眉脊粗壮,眼眶略呈方形,鼻子短而扁,颌部前仲,牙齿粗大,齿冠粗短。颅内耳高7l毫米,脑量仅有789毫升,低于北京猿人的平均脑量(1000毫升),更低于现代人的脑容量(1400毫升),与印尼爪哇人相当。北京直立猿人是1927年首次发现的,事过37年又发现了更早的蓝田猿人,无疑丰富了人类学的知识宝库,说明陕西是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摇篮之一。
蓝田猿人遗址
相关报道......
中新网西安3月14日消息:蓝田猿人遗址文管所,在建造第四纪地层蓝田猿人头骨化石出土剖面保护厅时,发现4件旧石器。据专家推测,已有130万年以上历史。
据此间西安晚报报道,这批旧石器距蓝田猿人化石发现地约11米,其中3件系用乳白色石英岩砾石打制而成。乳白色石英岩质地坚硬,但石质硬脆,器形并不十分标准,与元谋人使用的石英岩石器非常近似。在打制方法上,较蓝田猿人打制和使用的旧石器更为粗糙。专家认为,这批旧石器的出土地层,划分在第四纪早更新世的顶部,把它的地质年代定在132.7万年以上比较合适,同时也不排除其地质年代更老一些的可能性。专家们还推断:如果这批旧石器是蓝田人使用过的,说明蓝田人的生存年代距今已有132.7万年以上历史;反之则表明在蓝田人生活之前,这里已有过古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