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备忘录”。 早在2001年7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
规划设计院制作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就经过了专家委员会
审查通过,但直到2005年3月水利部在成都召开西线工程座谈会,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调水 ...
“50年规划,50年建设,5000亿投资”,南水北调是一项浩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要达到设计目标,治污环节必不可少,用一位环保专家的话说:“治污成则南水北调成,治污败则南水北调败”。记者调研发现,工程正在按照计划井井有条进行,但治污工作却存在着诸多难题。专家表示,治污难题一朝得不到解决,南水北调就很难发挥真正作用。
如果截污导流工程不能建成,调水就会成为一个“形象工程”
“虽然一直强调水利和治污并重,但事实上有关部门更多地是关心水利工程,国家的投资也基本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这给南水北调埋下了隐患。”每到一处,记者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
据了解,为保证南水北调水质,江苏、山东两省政府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但记者采访发现,两省的投资对地方政府来说,还远远不够,地方政府在治污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大的资金缺口。
江苏省建设厅城市建设与管理处高级工程师何伶俊介绍,按照计划,江苏省南水北调沿线城市还有几座污水处理厂没有动工。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动辄上亿,同时还涉及到管网的配套,即使建成,还需要大量资金维护运行。这些对于财力紧张的宿迁市来说,有些力所不及。
南水北调控制污染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截污导流工程,截污导流是指将所有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其导入其他河道中,最后进入海洋,不让可控制的污水有一滴进入南水北调的清水廊道。这一工程对保证南水北调的水质意义重大,但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资金,目前这些工程未动工。
据悉,国家给江都、淮安、宿迁、徐州四市截污导流工程核定的数额分别是:4500万元、3.38亿元、8000万元和1.8亿元;而四市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测算是:7100万元、4.1亿元、1.6亿元和7.9亿元。据了解,国家核定的数字目前没有到位。四市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截污导流工程不能建成,调水就会成为一个“形象工程”。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陆根法说,南水北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须要由国家保障,尤其是在治污方面。
希望为南水北调作出贡献,但也很难拒绝经济发展的诱惑
从2003年开始,江苏省正式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利用难得的沿江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化工、钢铁、现代制造业等项目,从而促进经济大发展。从发展现状来看,江苏沿江的每个市、县基本都建立了或是计划建立化工园区,其中包括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扬州和江都。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董雅文说,南水北调水源地和沿江开发本身就是一对不能调和的矛盾,沿江开发给南水北调埋下了隐患。可以说,沿江开发发展越快,水源地保护就越难。
在水源地江都市三江营,记者看到,相隔不远有两块牌子,一块是“加快沿江开发”,一块是“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用江都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江都希望为南水北调作出贡献,但江都也很难拒绝经济发展的诱惑。
董雅文介绍,在水源地一个县级市的沿江开发规划中,有在重要水源地夹江的湿地保护区建立沿江工业园区的计划。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级市正在竭力引进一家投入资金达10多亿元的化工项目。“不管怎么环保,在水源地发展化工业都是后患无穷。”董雅文说。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陆根法认为,作为南水北调重要工程的水源地,应该按照绝对水源地的标准建立。所谓绝对水源地是指,在被划为水源地的核心保护区内,要么所有的企业和居民都从保护区内迁出,要么企业迁出,居民保持原生态生活,任何非生态的经济活动必须停止。否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深入,水源地的水质将岌岌可危。
调水沿线的宿迁市由于工业相对落后,目前区域内水质保证得还比较好。但宿迁市水务局基建处副主任朱江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还上亏欠银行的债务,水务局在清水廊道中运河边弄了一块地,后来将地转手给开发商获取一定的利润。目前,开发商正在中运河边开发住宅小区。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中运河边开发小区的不止一处,有的小区已经建成,按宿迁市环保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说法,这些小区离中运河一般都在50米以上,同时,现在小区的建立肯定是将其生活污水有序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
行政管辖边界可能成为各地政府相互推诿环保责任的借口
在南水北调治污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利益不同,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会影响到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环境资源的流动性和环境行政管辖区域的相对固定性,有时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在一个地区,但相邻地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危害,这时行政管辖边界有可能成为各地政府相互推诿环境保护责任的借口。
“只要上游下来的水质能够达到三类水,那么我们肯定也能保证三类水出境。”地方政府负责人均作出这样的保证。事实上,在涉及到上下游环境污染问题时,推诿扯皮是惯用的办法:下游说污水是上游排放的,上游说下游自己也在排污。边界因素由此成为污染的挡箭牌,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这一问题在南水北调过程中同样存在。
尽管水源地扬州市对当地的水质保持还比较有信心,但对淮河上游的来水却是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些年来,每年淮河上游的河南、安徽都会在汛期大量下泄污水,这些污水通过洪泽湖、高邮湖的入江水道进入长江,直接影响了扬州境内的水质。
江苏省水利厅办公室副主任袁连冲说,南水北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省、市、县,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南水北调过程中,一定要责任明确,加强临界处断面的监测,保证水质达标。
陆根法告诉记者,尽管在省界乃至市界之处,都有水质监测设备,但水毕竟是流动的,不可避免会出现双方互相扯皮的现象。水质都能达标还好,一旦上游来水不达标,那么处于下游的地方就有了继续排放污水的机会,最后将责任推给上游。
专家建议,跨区域的全流域保护呼唤“大环保”视角,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来统筹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