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
提起打麻将,中国可能无人不晓,但麻将的历史由来许多人却并不了解,细说起来很有一番意思。麻将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娱乐工具,深受国人喜爱,但其发明过程有一段历史背景故事。
据说,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船队,并率数万将士,名义上是经商贸易,实质是寻找失踪的小皇帝建文帝。
在长年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海上生活单调枯燥和思乡之苦,精神萎迷不振,甚至积郁成疾。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制作一种新的娱乐工具,给将士们解除烦闷,这种娱乐工具既要制作简便,又要让广大士兵都能学会,最好能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参与。
经过冥思苦想,郑和终于想到就地取材,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图案,再制定游戏规则,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时娱乐。
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为了迎合将士们的心理和航海的实际,郑和同样动了一番脑筋。比如:红“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由于中国的帝王一向偏爱红色基调,故特意将“中”字设置成红色。
因为航海的目的名义上是经商,故竹牌刻上“发”字,以迎合大家的发财心理,发多少财?“一万”、“二万”、“三万”……“九万”。
由于航海中受食品来源制作条件的限制,将士们的日常主食是烙制的圆形大饼,吃多少饼?“一饼”、“二饼”、“三饼”……“九饼”。
遇到风平浪静时,将士们也常捕鱼来改善伙食,捕多少条鱼?“一条”、“二条”、“三条”……“九条”。
船队在海上航行,将士们整天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沧海,故竹牌中设置了“白皮”。
郑和当年航海使用的是帆船,所以最关心的是风向,故竹牌刻置了“东”、“南”、“西”、“北”风。
长年的海上航行,人们感受最深切的是季节冷暖的变化,干脆就刻上“春桃”、“秋菊”、“夏荷”、“冬梅”四朵花来代表一年四季,尽管后来竹牌上的图案发生了变化,但“花”的叫法仍然没变。
郑和发明的这种新式竹牌娱乐工具,不像“围棋”、“象棋”那样深奥难学,普通士兵一学就会,很快就在将士中推广开来。将士们萎迷不振的状况也随之一扫而光,郑和也为终于找到了排遣将士们郁闷和思乡烦恼的途径而开心。
后来一些将士们向郑和反映:这种竹牌太好玩了,大家都非常喜爱,将士们一玩起来就精神麻木、如痴如醉,不仅乐不思乡,而且有时连饭都忘了吃。但大家都把玩这种游戏叫打“竹牌”,名称不太雅观,还是请主帅另赐一个名字吧?郑和想了想回答:既然这种游戏能够麻痹将士们的精神,那就叫做“麻将”好了。
从此,“麻将”的名字就产生了,而且由海上传到陆地,打法也不断花样翻新,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娱乐工具。
应该说,当初郑和发明“麻将”有其积极意义,在解决海上航行的寂寞和孤独方面功不可没。也许没有“麻将”的发明,很可能由于将士们精神上的崩溃而导致重大变故发生,使后续的航行难以进行。
比如:后来的西方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中,就曾发生了其中一艘帆船中途叛乱返航的情况。可见咱们中国老祖先确有先见之明,郑和用一种普及性的游戏,就巧妙地化解了可能造成的航海悲剧。
至于后来“麻将”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赌博用具,这当然是郑和当初发明“麻将”时始料未及的。那些整天沉溺在“麻将”场上难以自拔的人,是赌博的劣根性较强,还是“麻将”的诱惑力太大?这就很难解释了。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总之,不能简单地归结到“麻将”本身。
希望了解了“麻将”历史由来的人们,不要曲解了郑和发明“麻将”的初衷目的,千万不能乐而忘忧、不思进取,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无谓地消磨在“麻将”牌上,而应该抓紧机遇、只争朝夕,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努力奋斗。
麻将是谁发明的?
第一种说法:
这是一个问了很久的问题,众说纷纭,难定一是,而据李长庆先生考证,麻将是郑和发明的,是说言之凿凿,言之有理,不妨奉作谈资,以鬻读者。
郑和,明代云南昆阳人,世称三保太监。公元1405年——1433年二十八年间,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行程十万余里,最远到达东非,即现在的索马甲、肯尼亚,史称“郑和七下西洋”。那时,率大规模的般队远航,就人力、财力、物力而论,非皇家而不能为也。郑和实乃中国海上国际贸易的“祖师爷”。
发明都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那时航海,船无动力,全凭风力。无风或风不顺,只得停泊。出一次海,难免累月经年,水手们枯燥无聊,难以度日,于是郑和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打发水手们的休闲时光。 “竹牌”的设计皆与航海有关。
既然行船靠风,风就成了出海者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竹牌就以“东、南、西、北”风为始。老式麻将是很看重“风” 的,定座位是要用四风来“扳庄”。一风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一般四圈为限,取其四面来风吉祥之意。
有了风就要行船,行船摸的第一件物什、乃至整个航行中必不可缺、张帆、落帆、解锚、系锚等用得最多的是绳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条“索子”。大的绳子或链条称为“索子”,故有缆之称。今人多称“条子”。是直观的形象叫法,已失去本意。
海上航行必不可少的是淡水,当时取用方便的盛具是木桶与竹筒,常在船舱内排列或悬挂成行,于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出海是官派,主劳力出海了,妻儿老小昨办?况且到了海外,不可丢了“大明威仪”的格,水手们上岸后总得几个钱使,供喝酒、吃饭、购物之用,于是皇家按级别发给一至九万铜钱,作安家、差旅之费用,牌中也就有了“万”字。
需要说明的是,“条筒万”中的1—9,并非实物的确数。而是为了游戏需要设计的。
皇家做大生意,水手们手中有钱,不妨采购点异域之奇物,做点小生意。购物时选“中”了,就能“发财”,不“中”就可能洗“白”,于是又有了“中、发、白”三张牌。
那时尽管有了农历,可记日期,但出海者关心的是季节,于是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张花牌。
“麻将”之名,从何而来,无可考证。笔者不妨臆说,主牌中的“条、筒、万”,刚好是108张,正好与脍炙人口《水浒》中的108“将”的数目相符,可能产生了“将”字之念,加上东南西北风,春夏秋冬,中发白等麻杂杂的“将”,桌上环列为方阵,因此称为“麻将”。“麻将”者,密密麻麻之诸将也。这比“竹牌、纸牌”、”骨牌”等以材质取名要有韵味得多。如以材质取名,当代就应叫“塑料牌”了。当初之所以以竹制牌,盖因船上竹木较多,以竹牌制作较易。
“麻将”发明于明代,清代时在沿海流行。民国时期供上流富有人家享用,其后进入寻常人家,同时传至东南亚。目前,日本、韩国均盛行,乃至通都大邑皆辟有麻将馆,大的可供数百人同时娱乐。近悉已传至南非,全球的华人界自不必论了。据悉,美国人的麻将,条、筒、万不变,只是将东、南、西、北风改为四方位的四个大城市而已。
过去,这打麻将视为赌博,亦尝禁过。但去年有关部门宣布麻将作为竞技项目,亦算正了名。麻坛将士可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老翁老妪皆可上阵,一博技艺,该项目肯定拥有全球最多的“运动员”。倘顷巢而出,真洋洋大观也,任何一个项目都将深愧费如。
第二种说法:
麻将的发明者是宁波人陈鱼门:
“明末清初,马吊的盛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因它被用于赌博,许多
有识之士无不视其为洪水猛兽,先后著文诚心劝戒。人们也感到马吊的局限与不
足。碰和牌多达120张,手拿组合极为不便。牌为纸质,极易磨损残破:玩牌者
多为海上船工、渔民,以解海上生活枯燥,但海上风大,纸牌极易被吹走。因此
改造马吊成为必然。……风行大江南北的马吊纸牌,在清咸丰年间经甬上闻人陈
鱼门先生整理而成为至今尚在流行的麻将基本牌张。陈鱼门(1817——1878),名
政钥,号仰楼,少有才智,曾随杨启堂习英文。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贡,以
功叙内阁中书,加三品衔。陈鱼门‘广交游,琴酒无虚日’,极喜玩耍,精熟纸
牌。他因深感纸牌有诸多不便,于同治三年(1846)改为竹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
索、筒,共108张,易红花为绿发,白花为白板,老千为红中,名‘三箭’,各4
张,共12张,增‘东、南、西、北’四风,各4张,共16张。由此形成了当时流
行的136张一副的麻将牌。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博戏的继承和发
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南北。史载,五口通商后,海舶多聚
于宁波江厦,繁盛过于上海,各省商贾云集,流寓江厦,演习麻将者日众,并通
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