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思维:一种超逻辑思维
最近,我们读到爱德华•德•波诺的《严肃的创造力》一书。德•波诺在书中写道:
“描述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方法是:‘你将一个洞挖得再深,也不可能在另一个地方挖出洞来’。这强调了寻找事物的不同方式和方法”。
这个比喻是很妙的,德•波诺自有他的立场。然而此喻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专一的观念却是一个挑战。难道我们的专一思想有什么问题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专一是人类共同的一条深刻的经验,它的内涵远比人们想象的深刻的多、宏大的多。我们提出的参勘思维(简称参思维)就是从专一切入的。
写到这里,真是有所感慨:
水平思维羡山高,
妙哉戏论教我曹。
斗胆敢问爱先生,
春来华枝几分俏?
开窍肯信参思维,
黄檗先得此中妙。
此番借力超逻辑,
牛顿且为开颜笑。
我们应该对德•波诺的“水平思维”持欢迎态度,这不仅因为它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有很大影响力,还因为德•波诺的所谓“激励”正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禅的精神。由此我们想到,开发禅文化,特别是从思维的角度开发禅文化,一定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很久以来,我们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过程,与禅师们的参话头——一种参禅方法非常相似。大家知道,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研究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科学家本人往往也难以说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思维的。然而禅师们参话头的方法却是简单的、有迹可寻的。尽管科学研究与参禅的目标迥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两者拿来做一番类比。
德•波诺先生已经走在了前头,他创造了新词PO(取自hyPOthesis假设,supPOse设想,POssible可能等词中音节,有 provoking operation,provocation operation,provocative operation等含义),中文勉强译为“激励” 。我们猜想,它很可能并不了解中国的禅文化,因为在他讲到他创造的词PO的来源时,并没有提到禅这方面的任何东西。PO有禅思维的一点影子,它是德•波诺在思维学方面最精彩的一笔,也可以说是水平思维的画龙点睛之笔。我们知道,PO是超逻辑的,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力。然而让我们感到鼓舞的是:禅的内涵要远远超过PO,在思维方面,禅不仅从来是超逻辑的,而且是别有洞天!我们在此提出参思维,正是希望把禅的方法和精神引入到思维领域中来。
我们提出的参思维是超逻辑的。众所周知,禅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可以说,释迦牟尼正是最早的超逻辑的提倡者。这只要读一读《楞伽经》就会知道这一点。另外,《金刚经》里有一个著名的公式:佛说A,即非A,是名A。在我们最早接触《金刚经》时,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懂这个公式的,恐怕这也是许多人在初读《金刚经》时的共同感受。事实上,我们的思维处于逻辑的匣子里,是不可能理解超逻辑的东西的。只有在我们特别关注超逻辑的时候,才脑门一亮,原来这是释迦牟尼在讲超逻辑啊!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来理解上面所说的那个公式:说出来的东西,不就是事物本身,只是一个名称(概念)罢了。其实,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经抽象、舍象后得来的东西,概念不等于事物!而我们的思维往往囿于概念,认假作真,把概念当作事物本身,不陷入逻辑思维的陷阱里才怪呢!
那么,什么是参思维呢?在此我们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参思维,即在一个问题或一个方向上锲而不舍地探究的心理过程。
反复问自己是探究的一个极重要的形式。
什么是参?参即探究和领悟的意思。
思维始于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即没有思维。因此,参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只有真正触动你的心灵的问题,才会成为进入你的视野的问题。
参思维是一定要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浅尝即止的态度是不可能到达思维的彼岸的。
参思维是一定要反复问自己的。问自己是自不待言的,因为参思维的目的就在于对本有智慧的开发,没有哪一个人是专靠问别人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反复问自己,它表现为单调的重复,不厌其烦的重复,好像在积累能量、在做功;又好像在不断地挖井,深挖不止;只待有朝一日突然间清泉突流,从此心头的疑问涣然冰释!
参思维直指思维,本身不着痕迹,它是与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
显而易见,参思维是...........http://www.stockbook.cn/php/viewthread.php?tid=34950
参考资料:http://www.stockbook.cn/php/viewthread.php?tid=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