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改变饮食习惯,1:少喝或不喝酒,2:清淡饮食多蔬菜少肉食,3:加强体育锻炼.只要综合体液的PH值在6左右就不会患痛风.多保重吧!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加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病变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 病人大多为 40 岁以上的男性, 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多数女性病人为绝经后女妇,常在春、秋季节发病。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近年来的一种多发病,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据统计,较 15 年前,患者增加了 15-30 倍。痛风病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痛风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是由体内一种作嘌呤的物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合并痛风结石,血尿酸浓度增高、关节畸形及肾脏病变等为特征。此外,痛风病大约半数以上都有家族史,因此遗传在痛风病的病因上是很重要的。 常见的症状 :
1、无症状期:有高尿酸血症而无临床症状。
2、痛风性关节炎,
3、痛风结节,常见于耳轮和关节周围,呈大小不一的降起赘生物,可向皮肤破溃,排出白色的尿酸盐结晶。
4、肾脏病变。
5、少数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痛风的临床表现
痛风的发生原因很多,这里只介绍原发性痛风。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期:仅有尿酸持续或波动性增高。从尿酸增高到症状出现时间可长达数年至几十年,有些终生不出现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一般最终 5%-12%的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
2、急性痛风关节炎:典型的首次发作常在夜间突然发病因足痛而惊醒。疼痛高峰在 24-48小时,如刀割或咬噬状。关节周围及软组织出现明显红肿热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单覆盖或周围震动。初为单关节炎,以拇指、大脚趾多见,其次顺序为足背、跟、膝、腕、指、肘等关节。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作。关节红肿热剧痛和活动受限,可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容易被误诊为蜂窝组织炎或丹毒)。一般在三天或几周后可自然缓解。此时受累关节局部皮肤可出现脱屑和瘙痒为本病特有的症候。开始痛风与炎症发作间歇可达数月或数年,但以后发作越来越频繁,症状越来越重,侵犯的关节也愈多。受寒、劳累、饮酒、食物过敏或吃高嘌呤食物,感染、创伤和手术为常见诱因。
3、临界间痛风:两次痛风发作的间歇期称为临界间痛风。多数病人第二次发作是在6个月至2年之内。发作次数逐渐增加,常为未治疗的病人,呈多关节性,在多关节发作者中约 80%累及下肢关节,但同时累及两足者罕见。在次期间通常无症状,关节检查也无异常发现。
4、慢性结石性痛风:从痛风首次发作至显著性痛风石出现的平均时间为 11年。痛风石最典型的沉积部位是耳轮、脚趾、指间和掌指等处,可因尿酸盐沉积增多而增大。关节会因痛风石增大,关节结构及软组织破坏,纤维组织及骨质增生而导致畸形和活动受限。关节畸形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关节肿胀,无一定形状但不对称。痛风石上的皮肤多紧绷光亮而菲薄,可形成溃疡且有类似于白垩或面糊样的白色物质挤出,所形成的溃疡不易愈合,但继发感染少见,有效治疗可改变本病的自然发展规律,早期如能防治得当,病者可没有本期表现。
5、肾结石:痛风患者肾尿酸结石的发病率为 10%-25%,若每日尿酸排出在1100毫克以上时,或血尿酸>=13毫克/分升时,尿酸结石发生率大于50%。临床特点有:肾绞痛和血尿。长期慢性尿路感染,随治疗时轻时重。尿内有形成分不多,长期蛋白尿。部分患者有排砂和关节痛,或炎症史。长期酸性尿。可有家族发病史。
6、肾病变:为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淀所致,病情为慢性经过,病者会有间歇性蛋白尿、高血压、尿素氮升高。晚期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痛风的预防
痛风病的发作常与饮食不节、着凉、过度劳累有关,因此预防发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戒酒。
2 、避免过度劳累、着凉。
3 、虾、蟹、动物内脏,含嘌呤高的食物应少食,菠菜 = 豆类等食物应少食。
4 、大量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5 、牛奶、蛋类,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不限。
6 、发面面食放碱的粥类,因含碱性物质可促进尿
痛风的间歇期及慢性期如何治疗
在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主要是维持血清尿酸水平在正常范围和预防急性发作。预防治疗需用秋水仙碱,在刚有症状时,即给予每日 0 . 5—2 毫克,常可免受急性发作之苦。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发现,秋水仙碱对快速生长的细胞有抑制作用,如对胃肠道上皮细胞、毛发细胞的影响,会造成胃肠不适和脱发,因此不宜长期应用。为维持正常血清尿酸,则需用促进尿酸排泄药和抑制尿酸生成药,为保证有效,药量要足,并终生维持。应用降低尿酸药物的指征:
① 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然大于 416 . 5—476 微摩尔/升 (7—8 毫克/分升 ) ;
② 每年急性发作在两次以上者;
③ 有痛风石或有肾功能损害者。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常可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痛风石形成及减轻肾脏损害。
降低尿酸药物的选择:在肾功能正常或有轻度损害,及 24 小时尿尿酸排出量在 600 毫克以下时,可用排尿酸药;在中等度以上肾功能障碍 ( 肌酐廓清率小于 35 毫升/分 ) , 24 小时尿尿酸明显升高时应用别嘌醇;血尿酸明显升高及痛风石大量沉积的病人,可合用以上两种药物,以防止渐进性痛风性并发症。为预防促发急性关节炎发作,开始时用小量,在 7—10 天内逐渐加量。
(1) 、排尿酸药:为防止尿酸在肾脏大量排出时引起肾脏损害及肾结石的副作用,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考虑碱化尿液。
①丙磺舒 ( 羧苯磺胺, Probenecid) 开始每次 0 . 25 克,每日 2 次,两周后增至 0 . 5 克,每日 3 次,每日最大剂量为 2 克以下。有皮疹、发热、胃肠刺激、肾绞痛、激发急性发作等副作用。
②苯磺唑酮 (Sulfinpyrazone) 是保泰松的衍生物。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开始每次 50 毫克,每日 2 次,逐渐增至 100 毫克,每日 3 次,每日最大量为 600 毫克。与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其副作用比丙磺舒小。溃疡病者慎用。
③苯溴马龙 (Benzbromarone) 商品名立加利仙 (Narcaricin) 是较前两者更强的降尿酸药。开始每次 25 毫克,每日 1 次,逐渐可增至 100 毫克。副作用轻微,可有胃肠道反应,极少数有皮疹、发热、肾绞痛及激发急性发作。对肝肾功能无影响。
(2) 、抑制尿酸生成药 ( 目前仅有别嘌醇 )
别嘌醇 (Allopurinol) 1963 年,有人在研究抗癌药物时,发现别嘌醇对癌肿无效,但对痛风有效,可迅速降低血尿酸值,抑制痛风石和肾结石形成,并促进痛风石溶解。每次 100 毫克,每日 2—3 次,每日最大剂量低于 600 毫克。副作用有过敏性皮疹、药热、肠胃不适及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及肝功能。溃疡病者慎用。
痛风性关节炎,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禁忌热敷而宜冷敷。在一般情况下,透热疗法、离子透入疗法、红外线照射、矿泉浴、泥疗等多种理疗方法以及推拿等均可应用。
当痛风结石影响关节功能或压迫神经时,或伴有瘘管引流的皮肤溃疡、要除去巨大的尿酸沉积物时,或在负重关节疼痛需要固定等情况下,则需手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