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主的由来?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关于“东道主”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道:“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让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乏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以东,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东道国”就是以主人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汇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参考资料:http://bbs2.eastday.com/printpage.asp?BoardID=12&ID=30284

东道主指东道上的主人。这个词出在《左传•僖公三十年》。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围攻郑国。郑文公吓得手足失措,急忙派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出秦、晋两国都要争霸天下,秦穆公不会眼看着晋国吞并郑国,造成对它的威胁。烛之武掌握了对秦穆公这个心理,机智巧妙地说服了秦穆公退了兵,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兵”的故事。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晋国的东边,秦国在晋国的西边,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秦国即便打败了郑国,能够越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土地吗?郑国灭亡了,郑国土地自然被晋国所占领,这样晋国的力量就要比秦国大了,替别人打仗争土地,增强了别人,削弱了自己,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干的。烛之武又说:“如果保留下郑国,以后贵国有事派使者到东方来,让它做东路上的主人,负责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君王也没有什么害处。”这就是“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后来,也有把“主”字省掉,以“东道”作主人的代称的。《元曲选•荐福碑一》:“兄弟,请你那东道出来,我和他厮见。”这里的东道,就指主人。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