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HBV)而引起机体以肝脏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乙型肝炎病人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其传染源。由于大多数人群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存在着为数众多(约占10.09%)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所以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较广,常见的有:
(1)母婴传播:指母亲在妊娠期或围产期携带的乙肝病毒经胎盘、产道或其他方式传给下一代的过程。
(2)经血传播:只要输注入体内极微量含有乙肝病毒的血(0.00004毫升),就会造成感染。各种锐器如注射器、针头、针炙针、刮面刀等,只要沾有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或组织液而未经彻底消毒,刺入健康人的皮肤粘膜都可能引起感染。输血和血液制品、血液透析等可直接传播乙型肝炎。
(3)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组织液通过密切生活接触,或经被接触者皮肤或粘膜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机体而感染。
(1)血液性传播:输入全血、血浆、血清及其他血液制品,通过血液性注射传播他人。
(2)胎源性传播:孕妇带毒通过产道垂直传播胎儿,再是妊娠晚期发生盱炎的孕妇对胎儿传染等。
(3)医源性传播:被乙肝病毒传染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处理不当引起传播,一个注射器对几个人注射。
(4)性接触传播:近年国外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异性恋观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传播是性伙伴传染的主要途径。
(5)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汗、乳汁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
(6)蚊虫叮咬传播:热带、亚热带的蚊虫、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乙肝传播起到一定作用。
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