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张择端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读书,到京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学习绘画,擅长界画,尤喜画舟车、市桥、廓径,自成一家。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传为他画的《西湖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长卷,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藏故宫博物院。“清明“,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民间风俗,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先人茔墓。也有人认为此图“清明“指汴梁外城东郊的清明坊。但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兴。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中段写汴河,汴河由黄河受水,从西向东横贯汴京城南部,流入淮泗,是当时南北交通孔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
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这座桥一说是“上土桥”,在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外,一说是离汴京外城七里的虹桥,还有一说是“上土桥”。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珍个高潮。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肢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土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什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等,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彩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线条遒劲老辣,与一般的界面大不相同。
《清明上河图》无作者款印,据卷后金大定丙午(1186)年张著的跋请,得知作者是张择端。卷后其他题跋诗文的尚有金代张公药、王间、张世积,元人杨准,明代李贤、李东阳、吴宽、陆完、冯保等人 ,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名迹。
《清明上河图》流传系统表:
1101-1125年,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
1127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卷入金人地区。
1186年,(金)张著、张公药、郦权、王(yu)、张世积等题跋于图后。
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
1351年,杨准从陈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1365年,(元)李祁,记图为静山周氏家。
1461年前后,(明)吴宽题称,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
1451-1515年,(明)李东阳在图后两次题写长跋,详记画面内容和在明代中朝流传始末: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临终时,赠李东阳。
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作题记.陆完死后,其子售予昆山顾鼎臣家,不久,归相国严嵩、严世蕃父子。在此期间,社会上流传很多关于严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图》打击、陷害都御史王(yu)的传闻,并被时人收入笔记著作中。严嵩败,家产被籍没,图入宫廷。
1578年,(明)司礼监冯保跋。图由内府转入冯保之手。
1644年,入清以后,图先后为陆费墀、毕沅等人收藏。
1799年,毕沅死后第四年,家产被籍没,图被收入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艿三编》。
1921年,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将《清明上河图》等文物偷运出宫。由天津转长春伪满皇宫。
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在通化被截获。将图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后拨交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