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哲学不仅是世界观,更加是方法论呢?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读黑格尔《小逻辑》

读书之前的原初视域和读书时的问题意识

我知道现行哲学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对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知道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看法。还知道,根据列宁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说,黑格尔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据教科书说,马克思是“颠倒”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即辩证法。但是据列宁说,仅仅颠倒是不够的。列宁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的三位一体说。还说不懂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懂《资本论》。

所以,我看《小逻辑》之前,主要想搞懂这样3个问题:(1)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渊源关系和异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个来源到底是怎样的?合理内核在何处?马克思是如何改造黑格尔体系的(以《费尔巴哈提纲》为参照系)?(2)理解列宁三位一体说。(3)理解《逻辑学》和《资本论》的关系。这是我“带着问题看”的三大任务。

看过一遍之后的总体印象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史的集大成。在导言里黑格尔批判了他之前的哲学史上的思想: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康德的主观唯心论和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它用活的概念代替了形而上学的死的概念,用其“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论扬弃了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用辩证逻辑扬弃了形式逻辑,用辩证法反对不可知论。黑格尔哲学昂扬着理性的乐观主义信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所以人能够认识真理,所以人能够实现自由。这是和资本主义上升期相关的一种信念。

黑格尔体系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高峰。今天有些时髦的哲学家,其实重复着的不过是黑格尔已经批判过的(都不要说是马克思批判过的)思想!今天,我们读黑格尔,最大的意义在于看清楚他设定的“路标”,免得走在林中路上时,错把老路当新路。应当以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重新拾起这份遗产。当然,这里面不能绕开马克思。坊间出现的诸如《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之类的著作,是非法的,是一种“无茎性”(这个茎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黑格尔哲学是根,现代的哲学诸流派不过是枝叶)。

黑格尔的出发点是“类意识”,即“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不同于知性,不能满足于经验科学的必然性,而要寻求更普遍的必然性;另外,理性还要把握自由、上帝、精神等经验知识无法把握的对象。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理性就是哲学思维,就是思辩的思维。思辩就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而不是像康德那样学会了游泳再下水。既以感性事物为思维的对象,又以思维为思维的对象。这样思维必定陷于矛盾,必定要自己否定自己,又回到它本身,这就是思维的辩证法。思维的辩证法,就是思维全靠感官材料,且全靠否定感官材料。黑格尔比喻道:就像饮食全靠食物,且全靠消灭食物。

黑格尔哲学就是思维进展并复归的辩证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抽象的阶段,知性(理智)坚持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的差别;在辩证的阶段,这些有限的规定扬弃自身,过渡到其反面;在思辨的阶段,思维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这就是黑格尔意义上的三段论:肯定——否定——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中项。

因此,黑格尔哲学犹如许多小圆圈构成的大圆圈。每个圆圈都是一个必然的环节,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整个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最大的圆圈是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环节。逻辑学由三个环节组成,这也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一书的构架: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而存在论又有三个环节:质、量、度,本质论的三个环节是本质、现象、现实,概念论则是主观概念、客体和理念,每个环节又各自包含三个环节……这些圆圈一个个画起来,犹如一套黑氏太极拳。

我感觉,《小逻辑》过于拘泥于画圆圈了。有些段落写得叠床架屋,过于繁琐。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灵魂。我个人感觉,《小逻辑》写得最好的、也比较重要的,是第二部分《本质论》。下面我主要讨论这一部分。

《本质论》解读:本质和现象、可能性与现实性、能动性、必然性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的第一条里说:“从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显然,马克思指的就是黑格尔对能动性的论述。黑格尔论能动性的一段话,在《本质论》第3个环节《现实》的引言部分:“形式由内在转化为外在、由外在转化为内在地直接自身转化,就是能动性。即扬弃可能性为现实性,偶然的现实性扬弃为实质的现实性。作为内与外、外与内的合而为一的更替,就是必然性。必然性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以上这些话不仅提到了能动性,还讲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能动性其实就是必然性: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是必然的。据我看,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在黑格尔那里,能动性是(客观的绝对)理念的能动性。而其实,能动性是事物的能动性:是“事物”而不是“理念”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因此,这里的能动性不是一个主观的范畴,不是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所谓“主观能动性”。

我觉得,《现实》的引言部分是黑格尔《逻辑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现实”是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在深入讨论之前,当然要概述一下黑格尔怎么过渡到现实这个环节的。

人类的认识首先是知性认识,即直接性的思维。在《存在论》部分,黑格尔对存在的规定性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质、量、度这三个环节。当事物的量变超出一定限度,量变就是质变,事物就会丧失了存在。由此得出本质概念:本质是存在的根据。

而“现实”就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黑格尔这样界定“本质”和“现象”:本质必定要表现出来,发展了的映现就是现象。由于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的就是现象。只有有了外部的实存时,现实事物才是本质的东西。本质不在现象之后,不在现象之外。

这些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需要讨论。

本质是对事物的间接性、中介性、反思性的认识。即不仅从肯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也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不是其他事物(异在)去理解事物,从事物会发展为其他事物去理解事物,从它和其他事物有因果联系、有相互作用等方面去理解事物。当事物存在的根据(本质)没有丧失以前,它是现实的存在;但作为现实的存在,它又必然处在转化为别的事物的过程中,所以现实存在的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不理解《本质论》,是无法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的。有些后现代哲学家反对黑格尔,说要取消“本质—现象”的所谓“深度”模式。但他们不是故意曲解,就是没有读懂黑格尔的本质论。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