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也作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块茎,是一味古老的收敛止血中药。
有关白芨药名来历还有个传说。大约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将官,一次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没想到战事失利,队伍溃散,他只好护送皇帝急急回京。他们一路杀了十几个番将,刚要进关时,却突然闪出六员番将,拦住去路。这将官力保皇帝先进关,自己返身迎敌,终因连日征战疲劳过度,寡不敌众,被敌人砍了几刀。但他忍痛拼杀回来,在临近关前时,不幸又被番将一箭射中,跌落马下,被关内的兵丁救起。
皇上急命太医抢救。最后,断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它伤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伤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眼看会有生命危险,太医束手无策。皇帝急了,命人四处征召能人医治。很快,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草药献给皇帝,说:“请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在箭伤处。”别无良法,太医们只好速速照办。果然,将官用药后,不久便肺伤愈合,也不吐血了。皇上要厚赏老农,被拒绝。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圣上叫太医把这药草编到药书里,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伤出血。”皇帝答应了,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老农答:“还没名呐,就请圣上赐名吧。”皇帝想了想,问老农;“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叫“白芨”。皇帝笑道:“那就给它取这个名吧!”于是,“白芨”就被载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一直运用至今。
其实,按李时珍的说法,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其形状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须根痕,整个样子很像“小鸡头”,茎痕和环纹构成了这鸡头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认。夏、秋两季采挖后,经洗、煮、去皮、晒等处理后入药用,常研末内服或外用,也可鲜品捣烂外用,或制作药膳吃。
中医认为,白芨性味苦、涩、寒,质粘而涩,入肺、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药理学研究证实,白芨含大量黏液质,其中有多种聚糖,还含挥发油、淀粉,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另外,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由于白芨有加强乌头碱毒性作用,所以“十八反”中明确提出不宜与乌头同用。
传统上,用白芨主要是两个方面:
1、收敛止血。可治疗咯血、吐血、外伤出血、便血、衄血等多种出血证,尤擅长治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外伤出血。临床体会,白芨止血以研粉调服比入汤剂效果好。一般用粉末5~10克。但对某些出血可用特殊方法,如外伤出血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灭菌白芨粉喷雾。治疗鼻出血,可用小细管吹细末入鼻腔。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可用白芨粉装胶囊吞服;或白芨粉4克、大黄粉2克,凉开水空腹冲服,日3次;或白芨粉15克、糯米100克、蜂蜜25克、枣5枚煮粥(白芨粉后放),日2次食用。
2、消肿生肌,并修复创面。可治疗疮肿、烧烫伤、手足皲裂、肛裂、溃疡久不收口、炎性外痔、皮区创面及慢性溃疡等。治疮肿,初起者可配金银花、皂刺、天花粉等;溃破而不收口者,可研末外用。治烧烫伤,可配虎杖制成药膜外用。治手足皲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调涂,或与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涂患处。治皮区创面及慢性溃疡,可用白芨细粉或鲜品捣烂外敷;也可用白芨纱布外敷,此纱布用白芨粉、当归炭粉按6:4比例加少量冰片粉混合,装瓶,消毒后加生理盐水调成10%的糊状,涂在纱布上,外敷于干净创面上,再以温热盐水纱垫覆盖。治冻疮,可取白芨10克,配柑皮20克,磨细末,以芝麻油调敷患处,日1次。治口腔黏膜病,可研粉与白糖以2:3比例混合,外涂病损部位,棉球压迫15分钟,暂禁食或漱口。
其实,白芨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美容消斑、减肥。
白芨自古就是美容良药,被誉为“美白仙子”,还可治疗痤疮、体癣、疖肿、疤痕等皮肤病。《药性论》云其“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云其“洗面黑,祛斑”。常单味或配方制成面膜、洗剂、糊状、霜剂等外用,如人参润肤霜、宫廷流传方、白芨面膜等,也煮粥内服,坚持应用有肯定效果。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生前常食核桃粥(其中有大豆、白芨、核桃仁等),所以到老仍面容红润、肌肤光泽。用白芨减肥,可取120克,配瘦排骨肉块120克、薏苡仁100克、绿豆或黑豆 100克、去皮切块冬瓜300克、枸杞10克制作药膳吃。先将薏苡仁和豆泡水4小时,然后将所有药料放入滚沸水中,以中火煲炖半小时,转小火再煲20分钟,关火前5分钟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近些年来,广大医务人员通过临床应用,又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概括有以下几点:
1、治疗食管炎。白芨粉末以及煎煮所得的胶状液,黏合性强,服用后能覆盖食道黏膜表面,起保护作用,加上其有良好的消肿生肌、促进局部炎性水肿和溃疡愈合等作用,所以治疗食管炎有特长。可用白芨15克,配白芍、威灵仙、甘草各12克,随症加味煎服,也可在辨证基础方中加白芨30克。要注意煎服法:浓煎,频服,徐徐咽下。最好卧床服,并左侧位、平卧、右侧位、俯卧各咽药数口,最后静卧30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食道。防治放射性食道炎,可单用白芨粉3~6克冲服,或重用至20~30克,配山豆根、金银花、天花粉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药煎服。
2、治疗咳嗽。对阴虚咳嗽、肺热咳嗽、百日咳、肺结核咳嗽以及其它难治性咳嗽都有良好止咳作用。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白芨10~20克,也可与款冬花、川贝各等份同研,制成白芨川贝散,治疗小儿百日咳,总有效率达98.2%。
3、治疗体表肿瘤及血管瘤。可直接用白芨粉分次外敷。也可用大剂量白芨,配山慈姑、黄药子、莪术、青木香、寒水石、雄黄等消肿散结、行气化瘀药共研细末,加水、醋、酒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再覆盖塑料纸,并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
4、治疗气胸。闭合性气胸肺压缩<40%者,单用白芨粉10~15克/次,日3次冲服;肺压缩>40%、<60%者,用生黄芪 30克、升麻15克、桔梗10克煎汤代茶冲服白芨粉15~20克,日3~ 4次,或用白芨30克,与上药同煎,日2~3次服;若肺压缩> 60%,要配合胸穿抽气。对张力性气胸或慢性气胸,可在抽气或引流基础上,口服白芨粉,能明显缩短疗程。
5、治疗鼻窦炎。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预防复发。取白芨、黄芪各等份,研细末混匀。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也可在辨证基础方中加白芨10~20克。
6、治疗结核病。对肺结核、淋巴结核,皮肤结核以及骨结核都有肯定效果,尤宜于肺结核空洞出血患者。可单味或配合它药用,用粉、煎煮均可。与异烟肼等抗痨西药同用,可提高疗效。
7、治疗白带多。取白芨30克,配鸡冠花、白花蛇舌草各 10克、茯苓皮20克、党参15克,水煎服,日l剂。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白芨种植技术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连角芨草、紫兰等。 科属为兰科白芨属植物。
概述
白芨以块茎供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 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 30-60 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 2-3 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似“鸡眼”,又像“螺比”。叶 3-6 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 3-8 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 6 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 4-5 月, 果期 8-10 月。
白芨有两种子,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习性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种植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选种与种栽贮藏:在 9 -10 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
1. 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 20 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00 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 1.3 米的高畦栽种。
2. 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 9-10 月秋栽; 西北地区宜于 3-4 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 1-2 个。 然后, 按行距 33 厘米,株距 23-25 厘米,挖深 10-13 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 3 块。栽时,将芽嘴向处, 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 1 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 4 次。第 1 次于 4 月齐苗后;第 2 次在 6 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 第 3 次于 8-9 月;第 4 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 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 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间, 每半个月追施 1 次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 1500-2000 公斤。 8-9 月追以稍浓的液肥,亦可施用过磷酸钙与堆肥混合沤制后,撒施于畦面,结合第 3 次中耕除草, 盖土压入畦内。
3. 排灌水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 7-9 月早晚各浇 1 次水。 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 间作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采收加工
1. 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 4 年 10 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 8-12 个, 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 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 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去茎杆,放入箩筐内,置清水中浸泡 1 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 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 5-10 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 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 5-6 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 12 小时,每 100 公斤鲜块茎,用硫黄 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 白芨下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连角芨草、紫兰等。 科属为兰科白芨属植物。
白芨以块茎供药用,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 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全国各地有栽培。
形态多年生草本。株高 30-60 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 2-3 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其上有多个同心环形叶痕,似“鸡眼”,又像“螺比”。叶 3-6 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 3-8 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 6 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 4-5 月, 果期 8-10 月。
白芨有两种子,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习性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对土壤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