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一项十分及时的英明决策。扩大内需,关键在居民消费;而启动居民消费,无论从长远还是从目前来讲,主要是农民消费。如果说中国在建国后的二十多年主要依靠农民把他们应该得到的钱用于国家积累,使国家走上了初步工业化的道路,那么今后则要主要依靠农民花钱消费使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而当前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是收入,是农民手中的钱太少。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要回答如何才能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首先要分析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农民的收入是如何提高的。
从直观上看,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通过模型验证,得到如下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我国农民收入总量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用农民纯收入表示农民收入总量水平,用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的农业总产值指数表示农业生产规模的发展,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表示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用实际人数表示。以1978年-1997年的上述数据为样本,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得到以下定量分析结果:
第一,农民收入的农业总产值弹性为0.7182,即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农业总产值增长1%,农民收入增长0.7182%;农民收入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弹性为0.7120,即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1%,农民收入增长0.7120%;农民收入的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弹性为0.7832,即如果其它因素不变,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增加1%,农民收入增长0.7832%。三者几乎相同,即说明根据过去20年的实际情况,三方面因素的变化都能够达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第二,通过计算实际的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年均增长率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年均增长率,进一步计算各项因素对过去20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得到在农民收入的增长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为26.44%,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的贡献为32.84%,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增加的贡献为35.07%,其它因素的贡献率为5.65%。这些结果说明,虽然三方面因素的变化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敏感度是几乎相同的,但是由于各自的变化率不同,实际上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最大的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其次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第三是农业总产值的实际增长。
二、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实证分析中已经得到下述重要结论:提高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增加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发展农业生产。据此,可以进一步分析未来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着力点。
关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经过1979年(比1978年提高22%)、1989年(比1988年提高15%)、1994年(比1993年提高40%)和1995年(比1994年提高20%)几次大幅度的提高,以及每年不断的调整,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已经在1978年的基础上下降了44%。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总体水平已与国际粮食价格基本持平,部分粮食品种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会增加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困难;加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临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取消粮食政府补贴是世界贸易的大势所趋。所以进一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余地已经很小,甚至是已经不存在。这也就是说,过去20年中为农民收入增长作出1/3贡献的提价因素今后不存在了。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这个领域,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在当前,应该在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还相当薄弱,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巨大,尤其是旱灾和洪涝灾害。抓紧水利建设,对于发展当前和将来的农业生产,都是极为重要的。在1998年和1999年增加的财政投资中将四分之一左右用于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是完全必要的,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它应该始终是财政投资的重要投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区不平衡问题相当严重,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很大,消费市场的潜力也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农村。在目前情况下,同样的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农村所能产生的效益将高于东部地区农村,所能调动的消费市场潜力也将大于东部地区农村,国家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尤其是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但是必须看到,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希望在短期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很大的效果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应该看到,在过去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政策因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今后时期内,政策因素的作用将显著减弱。再加上投入的效益递减,所以从全国来看,今后仍然要维持农业总产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26%的贡献率,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增加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将是一项见效最快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途径,从历史上看,它也是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贡献最大的一项。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财政政策应该在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财政应该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即使财政收不到钱,只要它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并且把提高的收入转化为消费需求,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在这方面,尤其不能"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在农村小城镇建设方面,一个值得注意并应该加以制止的倾向是,在某些地区,为了加快建设步伐,不惜加重农民的负担,从农民手中索取本来就不多的钱来搞小城镇建设。财政投入在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同时,应该加大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主要投在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它的带动效应和杠杆作用是显著的。如果我们希望农民收入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根据以上分析,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必须以高于15%的年均增长速度(1978年-1997年间为8.3%)增长。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参考资料:http://www.jjbk.net/qyjj/qyjj/snwt/200005/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