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电池以后,英国化学家尼柯尔森(Nic-holson,
W.1753-1815 )和卡里斯尔(Carlisle,A.1768-1840 )最先发现溶液具有导电
性。他们把两根铂丝的一端放在不很纯的水中,而把两根铂丝的另一端连接电池
的两极,发现两极上都有气体出现,据检验负极上是氢气,正级上是氧气。这是
他们在1800年发表的实验结果。接着,他们电解酸、碱、盐溶液,也得到同
样的结果。人们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氢气和氧气会出现在不同的电极。后来,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Faraday ,M.1791-1867 )将分解前的物质称为电解质,把
电流进入溶液的极叫做阳级,把电流从溶液出来的极叫做阴极。他认为,在溶液
中电流是由带电荷的分解物运送前进的。他把这样的运输物叫做离子。意思是说
这种物质是用电经分解出来的。其中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带
负电荷向阳极移动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其他如法国化学家希托夫(Hittorf ,J.W.1824-1914)
和柯尔劳希(Kohlrausch,F.W.1840-1910 )都研究过离子在溶液中的迁移,
但他们也都认为离子是通电流后产生的。在众多的电解质导电的研究者中,只有
英国化学家威廉逊(Willianson,A.W.1824-1904 )和德国化学家克劳胥斯(Clausius,
R.J.E.1822-1888 )认为,电解质的分子与形成它们的原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
电解质分子与邻近分子之间不断地交换原子,因此分子的离解和原子的化合永远
在连续不断地进行着。但是,他们又认为这些离解出来的原子只能在很短的时间
内存在,即他们只相信电解质只有极小的离解度,认为在常温下溶液中的分子不
可能大量的离解。
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Arrhenius ,S.1859-1927 )从1882年秋开始
对溶液的导电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直到次年才结束。他把实验的结果通过整
理、概括、计算又花了几个月时间。同时,他还查阅了学术刊物中与这个问题有
关的论文,对有关数据都作了比较,探索各种物质意想不到的现象和解释。最使
他惊奇的是氨的性质。这种物质在气体状态时是不导电的,而它的水溶液却是导
体,溶液越稀,导电性越好。阿累尼乌斯查明卤酸也都有类似的性质。为什么会
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到1883年5月阿累尼乌斯才根据实验作出这样的结论:
溶液稀释时,导电性增加的原因是水。
阿累尼乌斯兴致勃勃地把他的新理论向化学家克利夫(Cleve ,P.T.1840-1905)
介绍:要解释电解质水溶液在稀释时导电性的增加,必须假定电解质在溶液
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非活动性的分子形态和活动性的离子形态。实际上,
稀释时电解质的部分分子分解为离子,这是活性的形态;而另一部分则不变,这
是非活性的形态。因为当时代学家一般都认为溶液中的离子是通入电流后产生的。
所以当克利夫听到阿累尼乌斯的解释,毫不掩饰他的不满,说阿累尼乌斯的
论点纯粹是胡说八道。阿累尼乌斯又重申了他的看法,克利夫却尖刻地冷笑地说
:“这是蛮好的理论嘛!”阿累尼乌斯本想获得克利夫的认可和支持,没想到是
这样的结果。
阿累尼乌斯肯定那些认为通电流后电解质才离解的看法是错误的,深信自己
的解释是正确的。因而他对克利夫的挖苦丝毫没有使他丧失信心。于是他又到医
学院去找研究化学的生理学教授汉马尔斯腾(Hammerstein.A.1841-1932 ) .汉
马尔斯腾怀着极大的兴趣听了阿累尼乌斯的介绍。他发现这种见解非常独特,而
且是对现象的合理解释,建议他继续研究。阿累尼乌斯决定对他的想法进行理论
上的概括,并准备写成论文发表。他把第一篇题名为《电解质的导电率研究》,
第二篇题名为《电解质的化学理论》。这两篇论文于1884年6月经斯德哥尔
摩科学院讨论后推荐发表。阿累尼乌斯渴望留在乌普萨拉工作,把两篇论文的校
样作为学位论文向大学提出。学术委员会接受了这两篇论文,并指定在1884
年5月进行答辨。阿累尼乌斯获得委员会的赞许,答辨得很好。但克利夫教授仍
然不同意他的理论。他认为:“纯粹是空想,我不能想象,比如,氯化钾怎样会
在水中分解为离子。钾在水中单独存在可能吗?任何一个小学生都知道,钾遇水
就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同时形成氢氧化钾和氢气。可是氯呢?它的水溶液是淡绿
色的,又有剧毒,而氯化钾溶液则是无色的,完全无毒。”
答辩进行得很强烈,特别费力的是同克利夫教授的辩论。当时,不同意关于
在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阿累尼乌斯竭力证明,在溶液中,
特别是在氯化钾溶液中,存在的不是钾原子和氯分子,而是两种元素的离子。钾
离子不同于中性的钾原子,它带阳电荷。因此,性质上与中性原子不同。氯离子
带阴电荷,不同于中性的双原子的氯分子,而完全具有另一种性质。
虽然溶液中离子的形成不决定于电流的想法,威廉逊、克劳胥斯等化学家早
已提出过,但仅仅是一种没有验证的假设。阿累尼乌斯不但论述得很明确而且通
过实验证明了这个假设的正确性。他甚至还计算出,在氯化氢的溶液中,有92
%的溶质处于活性形态,也就是说大部分溶质分解为离子了。这些结果也为其他
科学家所证实 .例如,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 ,W.1853-1932 )虽
不是研究电离过程的,可是,他在研究盐酸的催化作用时却查明,它的总量中只
有98%对过程起加速作用。这一数值与阿累尼乌斯计算出来的数值是接近的。
用硫酸进行试验时,也得到相似结果。根据奥斯特瓦尔德的意见,由于硫酸
的浓度不同,起催化作用的硫酸可以由50%到90%,而阿累尼乌斯查明的数
值则是47。6%到85%。尽管阿累尼乌斯搜集了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及无可
辩驳的证据,但是,由于委员会支持克利夫等人的意见。对论文答辨还是给以第
三级评语。
阿累尼乌斯论文答辨以后。更加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次日,他把自己
的两篇论文分别寄给欧洲最著名的研究溶液的科学家克劳胥斯、范霍夫(van't
Hoff,J.H.1852-1911 ),万尔(Meyer ,J.L.1830-1895 ),奥斯特瓦尔德,
获得四位化学家的赞扬和肯定。其中奥斯特瓦尔德专程与他讨论。
阿累尼乌斯进一步研究认为,在电解中两极间的电位差只起指导离子运动方
向的作用,并没有分解分子;相同当量的离子,不管溶质是什么,都带有同量的
电荷,因而在两极沉淀物的当量是相同的,这与法拉第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个理
论还解释了各种溶液中的反应热。例如稀释的强酸和强碱的中和热,不管它们是
什么,都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在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都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结合成水分子的反应,中和热都相同。其它溶液中的反应热都可以从电离理论得
到解释。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许多现象,如沉淀、水解、缓冲作用、酸和碱的强度
以及指示剂的变色等也都可以从电离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阿累尼乌斯由于提出了电离学说,于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阿累
尼乌斯的电离理论为物理化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化学的进
步。
甚至归初反对过电离理论的克利夫,也在阿累尼乌斯获得诺贝尔奖后认为:
“这一新的理论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那时化学家不认为它是一种化学理论,
物理学家也不认为它是一种物理学理论 .但是,这种理论却在化学与物理学之间
架起了一座桥梁。”克利夫还认为阿累尼乌斯与贝采里乌斯是瑞典的骄傲。他在
纪念贝采尼乌斯的讲演会上说:“从贝采里乌斯肩上卸下的斗篷,现在已经由阿
累尼乌斯戴上了。”
1887年瑞典物理化学家阿累尼乌斯首先提出此理论。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分子离解成为离子,溶液越稀,离解度就越大。但自由离子化合物的观念建立以后,此理论只能适用于弱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