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原始地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按照科学界流传比较广的看法,原始地球大概在太阳系形成约5000万年后诞生。但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雅各布森提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原始地球的形成时间要比这早得多。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是从一团巨大的星云演化而来的,这一星云中的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成不同的团块,最大的团块形成了太阳,其他比较大的团块则形成了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据认为,当形成地球的物质团块聚集了地球现在质量的64%时,就可以认为原始地球诞生了。
雅各布森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说,他们对太阳系诞生初期铪同位素衰变成钨同位素的过程进行了最新分析,修改了科学家原先的估计,推算出原始地球在太阳系形成后1000万年内诞生。
太阳系据认为形成于距今45.67亿年前。雅各布森在文章中说,在这之后的1000万年内,原始地球已经聚集了地球目前质量的64%,此时可以认为地球“胚胎”已经成型。地球形成过程基本结束的标志是月球的诞生。这一事件发生在太阳系形成后3000万年左右。雅各布森认为,月球可能是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撞击的产物。
人类进入宇宙时代以来,发现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态物体的撞击是发生在类地行星上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这种撞击是分等级的,第四级的撞击形成月亮这样的卫星。具体过程是:一个撞击体冲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围绕地球形成一个气体、液体、尘埃和"溅"出来的固态物质组成的带,最初是碟状的,因旋转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状,失去了部分物质的地球也重新成为球状。
行星与陨石最初来源
——中子星的演化
科学界曾设想了中子星的存在。至于科学界所谓的中子星的形成原因是否正确,我们暂时不去管它。在这里,我们只分析中子星是否真的能长期存在于宇宙中。
中子星的高密度、小体积,决定了中子星天然具有强引力,极易捕获在宇宙中游走的质子,使自身从为一个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远远大于1的超级重元素。
从元素周期表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大于1的元素就可能发生衰变;当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远大于1的时候,该元素必将发生衰变,或者说必将发生核裂变。而中子星吸收了质子后所形成的超级重元素,其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已远远大于1,所以该重元素必将发生大规模核裂变,形成具有核裂变能力的超级重金属元素和其它的无核裂变能力的轻元素。中子星形成的超级重元素在不断的核裂变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同时有大量的不具备核裂变能力的元素出现,最终形成宇宙中最初的行星和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