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电流连接,并聚热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白炽灯泡在开灯接通电源的瞬间一亮就坏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白炽灯泡内的灯丝是用很细卷成弹簧状的钨丝制成的,钨丝的熔点为3370度左右,而白炽灯在正常发光时的灯丝温度可达到2700度左右,灯丝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工作时,其表面的原子逐渐蒸发,时间长了灯丝就会变细,由于灯丝变细后其截面积也随之减小,由于截面积减小了其灯丝电阻增大,由于电阻增大就会使灯丝单位面积的发热量也随之增大,温度也相应升高了。温度升高后可能导致灯丝产生变形,变形后灯丝圈数的疏密程度就不同了,圈数越密的地方发热就越集中,温度就越高。
白炽灯在未接通电源之前,灯丝是处于冷态,灯丝电阻是比较小的,在接通电源的瞬间,通过灯丝的电流是很大的,约比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大10倍左右;又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发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此时灯丝的发热量比正常发光时增大很多倍,因而使变细变密的部分灯丝温度达到或超过了钨丝的熔点,致使灯丝熔化烧断,所以白炽灯泡用久了就容易在开灯时发生损坏灯泡的现象。
参考资料
http://gpdl.net/shownews.asp?newsid=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