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的问题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蒙太奇」是法文裡 montage 一字的音譯,來自動詞 monter,本來是組合、向上建構的意思。這個字早期為建築用語。在電影範疇裡,它既可理解成剪接藝術的同義詞,亦專指 1920 年代由蘇聯導演發展起來的一套電影剪接方法。

解釋這套方法之前,讓我們先回到電影誕生之初。最早期的電影是沒有剪接的,像法國的盧米埃兄弟 ( Lumière brothers ) 所拍的紀錄短片《火車進站》,通常只需用一個鏡頭 ( shot ) 拍下單一場景,銀幕上的活動影像,已足以令觀眾驚嘆不已。後來,為了更有效地交代故事情節,電影製作者開始發展出一種稱為「連戲剪接」的技巧,是一種省略部分動作仍能保留事件連貫性的簡單剪接方法,純粹是功能性的連接,以壓縮敘事時間,譬如把一個男人離開辦公室的鏡頭,接上他走出工廠大樓的鏡頭,觀眾就已能明白他正在下班了。

美國電影之父葛里菲斯 ( D. W. Griffith ) 再進一步擴充剪接技巧,發展成所謂「古典剪接」 ( classical cutting ),目的在強調情感,加強戲劇性,而非單純動作上的連接。葛里菲斯在他的電影裡,示範接上特寫鏡頭來製造戲劇效果,並藉著鏡頭的轉換來改變觀眾的視點,又以交叉剪接 ( cross cutting ) 手法把兩個發生在不同地點的鏡頭接在一起,暗示它們乃同時發生,或用以作出對比,甚至以插入鏡頭來重組時空的關係。

葛里菲斯的剪接方法,啟發了 1920 年代蘇聯的蒙太奇運動,導演如愛森斯坦 ( Sergei Eisenstein ) 和普多金夫 ( Vsevolod Pudovkin ) 等,相繼探討並總結出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普多金夫相信電影的根本就在於剪接,認為每個鏡頭的內容不應是獨立自足的,該與其他鏡頭並列來產生意義。另一位蘇聯導演庫勒雪夫 ( Lev Kuleshov ) 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把一名演員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與一碗湯、一副棺材,以及一個小女孩正在玩耍的鏡頭連接起來,然後把這三組片段放映給不同的人觀看。結果同一個表情就給觀眾解釋成截然不同的情緒。這個著名的實驗證明了剪接的威力,也用以引證普多金夫的理論。

愛森斯坦則運用辯證的方法,強調蒙太奇是透過不同鏡頭的組合,彼此撞擊,產生衝突,來製造出新的意念。愛森斯坦在他的《波特金號戰艦》( The Battleship Potemkin ) 裡就示範了他的蒙太奇主張,尤其是奧德薩階梯 ( Odessa Steps ) 一場,鏡頭之間在光暗、長度和設計上,都形成強烈對比。他甚至將不相關的鏡頭連接起來,造出隱喻的效果。在蒙太奇之下,電影鏡頭數量增加,畫面變得零碎,電影的節奏因而變得快速和緊湊。蒙太奇理論的出現,為影像藝術形式的探索提供了許多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http://www.gucao.net/ftp13.htm#tp01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