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
盛唐的开元、天宝时期,诗坛英才辈出,不乏名人。以绝句称雄,享誉“七绝圣手”的诗人——王昌龄,就活跃在这个唐诗的“黄金时代”。
王昌龄(公元698—约公元757年),字少伯,盛唐太原人。家史与生平史无载,难以觅得全貌,惟可从他《上李侍郎书》中自述的“久于贫贱”,“力养不给”,“是以多知危苦之事”,窥知他家世贫寒,青少年时生活在饥寒困顿之中。王昌龄为摆脱这种困厄的处境,曾多方奔走,希冀得到一官半职。然而,他既无根基,又无帮衬,仕途谈何容易。大约在20岁后的两三年中,他为找不到出路而失望、苦恼,遂产生了出家求道的念头。在这种出世思想的支配下,年轻的昌龄涉水翻山,入中岳嵩山学道。但是,他毕竟是热血沸腾的有识之士,又怎能做到“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不到一年的学道生活,更激发了昌龄向生活挑战的勇气,他愤然离开嵩山,返回并州,走上了从军边塞的道路。
昌龄的诗作极多,著名的佳作亦不为少。他的诗主要分为三个大类,即边塞诗、送别诗和宫怨诗,而尤以边塞诗称著。他从军的数年中,赴陇右,出河西,过玉门,达青海,戎马倥偬,一扫往日的沉闷。边塞的大漠、飞沙;关山的壮丽、雄宏;战斗的悲壮、激烈;凯旋的兴奋、高歌;军士的厌战、思乡……都成为昌龄创作的源泉。他身临其境,置身其间,心领神会,笔触深入到边塞的各个角落。
“大漠风尘月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溜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写出了边塞的肃穆、萧瑟、紧张的气氛。无一字写到军士的悲壮,却处处流溢着军士的悲壮。
“城头铣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兹写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写出了战斗的激烈,获胜的喜悦。无一处写到激昂、慷慨,却处处流溢着激昂、慷慨。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的是何等悲凉,这是边塞将士与敌喋血奋战的誓言,同时又流溢出对连年苦战,归其遥遥的悲叹。
最著名的当然还数《出塞诗》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昌龄的这首千年绝唱,意气昂扬,含意深远,语言凝炼,音调铿锵。而最深邃的用意却在于“思古正以讽今”。在诗中,他用思念“飞将军”的典故,婉转曲折地讥讽了唐朝统治者,既穷兵黩武,又无良将可用,只能使边塞将士长战不已,难归家园。
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