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历史故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晏才宏,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上海交大校园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 这位老师的死引发了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那么,果真是晏才宏“不合时宜”?或者还是当前的校园老师职称评定唯论文论“不合时宜”? 浏览

“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一个大学讲师的生与死

从晏老师的抱撼所想到的

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大学讲师之死引发的思考

网民疑惑:有多少学术论文货真价实

■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正是因为为评职称而拼凑论文的做法铺天盖地,晏才宏的悲情才使人震撼。君不见如今的“垃圾论文”随处可见,又有多少是有用之文?那些靠写无用论文得到所谓的教授头衔的人与晏才宏先生相比何止是小差矣,当感羞愧。(新华网友)

■一些无德无才的人凭借着关系和抄袭的“烂论文”总是在各方面要占便宜。如此下去,大学如何发展!如何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新华网友)

■我们的大学管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严重问题,这巳经造成了大学里“劣币驱逐良币”,以虚假的科研及论文冲击正常教学、并导致学校浮夸浮燥之风盛行,更可怕他对我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有侵蚀和腐败作用。从而,根本使大学背离人民教育为人民的宗旨。(新华网友)

■这样的老师太少了,新华网抓住这个典型很有意义。现在教授评审已经商业化,一方面过分强调论文,另一方面许多不学无术之辈也照样披着教授的外衣。所谓课题也被少数人垄断。申请课题的不做课题,做课题的没有资格申请课题。课题中的权权交换、权钱交换、寻租活动司空见惯。由于披着学术的“皮”,监察、纪委部门也管不着,仔细查一下,照样有大案要案。没有听说真正的学问是通过做课题做出来的,偏偏申请课题费多少是评教授的必备条件吗?(新华网友) 留言讨论

网民追问:晏才宏为什么不能成为“香饽饽”

■晏老师这种真正堪称人师的老师太宝贵了!尤其在这些年教育界浮躁之风盛行,剽窃作假屡见不鲜,为了晋升职称许多人无所不用其极。像晏老师这样的精神境界,实在可敬。为了正本清源,应该大力宣传这种精神。教师应该努力学习、自觉践行这种精神,教会学生才是根本追求。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则有救了。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请只要不急功近利,应该在倡导良好的教风、校风上有大的作为。大家一起努力若干年,获诺贝尔奖的学生必将出现!(新华网友)

■虽然晏老师不是我的老师,我也对他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上了二十年学,确没有遇到一位像晏老师这样的。可见在全国像他这样的老师并不多。然而作为老师,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何以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新华网友)

■各行各业都树立了自己的楷模,教师为什么就没有呢?我们都当过许多年的学生,回想起来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热心教育的老师。国家需要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成为未来的建设者,如果没有像宴才宏这样优秀的老师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国家美好的未来又从何谈起呢!我感慨随波逐流、杜撰学术垃圾的人可以得到认可,而忠心耿耿乐于为社会奉献的人却从形式上得不到应该的承认,实在是悲剧所在。(新华网友)

■学校教师应当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在大学里也一样。教不好书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讲师、教授)就不是好教师。写论文,写的是什么?应当是教与学,而不是脱离教学内容的空谈。教学工作弱项而具有高水平研究人员,难道就不能评其它的职称?(新华网友)

■也许他“傻”,但令我感动,我是含泪看完这篇报道的,我想能让我如此,本身就说明了晏老师的人格中有值得让人尊敬的品质!而有这种品德的在许多的教授中也不多见!他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号!不是他不能,是他不屑。(新华网友) 留言讨论

网民焦虑:论文不该成为老师职称评定“生死线”

■学术水平高、讲课效果也好的教师不乏其人。相反的现象也并不少。如某教授,学术水平很高,但讲起课来不是晦涩难度,就是形如催眠;某教师,课讲得生动形象,但都是些老生常谈,内容缺乏新意。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很大困难是要以科学、客观、量化地评价教学效果。目前实行的教师同行打分的做法或学生给教师打分的做法,由于操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提升为制度尚有一定难度。那么,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是什么?中学现行的做法是否可以参考?有些大学目前实行的挂牌授课(当然有许多条件限制)是否可以引入?这些问题,我想,是教育部各官员,各高校管理者迫切要考虑的问题。笔者目前能想到的是,至少可以通过挂牌授课、自由选课、教学质量评价、提高课时费相结合的制度,给优秀教学人员以能与科研人员相区别的对待。(新华网友)

■职称评审制度,在中国不单是在高校,也许在整个教育系统都是这样。中小学教师评高级,也同样,但那些“论文”有价值吗,花上一百几十元的评审费不就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吗,根本上不看那教师教学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和贡献。这种制度何时结束。(新华网友)

■我是一名医生,却感触很深。什么是人才?是人才为什么得不到尊重?晏老师这种人为什么连个副教授都评不上。而我们这里有的人连当医师都不称职, 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当上副主任医师、科主任。难道职称改革就是让好人受气,投机分子得利吗?(新华网友)

■在中国校园,你要升职称就需要论文,可是现在又有多少论文是有价值的,这位讲师无愧无自己的职业,伟大!那些拿着拼凑起来的论文的教授们,甚至是教育界的耻辱。若继续依论文评优先,我们的希望何在?教育是国之根本,流动的沙丘永远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新华网友) 留言讨论

网民感慨:从晏老师的抱撼所想到的

■在大学,究竟以科研为主,还是以教学为主,这个问题已经争论多年。这关系到大学的发展方向和资源投向重点。接着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哪些是教学搞得好的教师,如何评价?我看有两条:专业的标准和受众的标准。专业的标准就是教学大纲;受众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评价。这些都与论文无涉。按照这两条标准,晏老师成为教授,早应当之无愧。但在上海交大这个民主、文明、开放的著名高等学府,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岂非咄咄怪事!只能归咎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大学,应该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既然谈到培养,就有教师和学生的存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用现代的话说,大学教师是专门知识的传播者。所以,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活动,舍此,就偏离了自己正当的社会角色。学校当局,应该把教席首先授予那些教学教得好的教师……全文

■什么是教授?如果说真正的教授,也许晏老师不够资格,但是中国的教授比比皆是,可晏老师默默无闻的教学一辈子,却临了连个副教授都不能凭上,中国的高校教育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自己了,论文能代表什么?不能否认有些论文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论文不是相互抄袭,哪有那么多的创新,中国这么多的教授,研究生,俄如果都是创新的话,中国不是很发达了吗?可不抄袭又不行,职称,毕业等都需要论文,只有抄袭。哎!中国的学术界,应该好好的反省了。(新华网友)

■职称评定确实要继续改革。现在,过分强调论文,而相当一批论文没有创意,也就只能评职称用用。我个人总的感觉是,大学老师没有中学老师亲,大学老师很少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上完课就走人,一个学期下来,能把一个班学生认全的,微乎其微;现在的老师没有过去的老师亲,过去的老师不计报酬为差生补课,非常认真,现在,花在有偿“家教”上的精力太多了,甚至,把“要点”故意留到课外讲。我可能讲得平面,但是我们的孩子缺少我们对老师的那份敬仰是一个事实,而且,我们也觉得我们的老师比孩子的老师值得敬仰。(新华网友) 留言讨论

网民心声:呼唤对“人才”评定的本来面目

■本人在大学当教师,对大学的评价体系有深刻的感受。许多教师也有意见。现在一些大学教师上课马虎,认为只有二、三流教师才会认真上课,在由于我们过分看重科研的结果。特别是在重点大学更是如此(本人就是重点大学)。这位教师的悲剧在于他是优秀的大学教师,所以副教授都评不上。越是在重点大学越是看重科研能力,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如果他在一般大学也许能够当副教授。所以,现在重点大学的大部分教师的精力都在科研上,要争取拿项目,带研究生、博士,否则处境不佳。而大学的一些科研水平的确不高,是重复。为什么大学不能根据教师的特长有多元的评价标准了。当然,大学教师应该搞科研,但对于上课特别棒的教师在科研上可以标准低一点。(新华网友)

■评价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地位等等,这是新的人才观。显然一流的教学人才(讲师)和平庸的教授相比,价值大得多得多。可是,他却没有得到上级的重视,和相应的待遇。 一流的教学人才的需要的培养时间至少十年,要比一流的科研人才需要的时间长许多。(新华网友)

■有两种制度可以用来培养人才:一是做,一是教。做指的是让学生做项目,教是让学生学知识;做能让学生熟于应用,却难有理论上的原创突破,而教却可以让学生更深的理解应用。如果晏老师的学生中将来能出现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那这位学生应该感谢晏老师。因为可能就是他对自己名利的牺牲,才换来你的成就。(新华网友)

■晏才宏老师是把教学作为世界最高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投入中,铸就他高尚的人品和他人难以企及的师德。现在,这样优秀的教师虽不是很多,但肯定还有,不要等他们为教育事业贡献生命之后,再去追思,再去表彰,然后再空空洞洞反思工作中的不足。要赶快改掉现行教育体制中不合理、不适应的东西。(新华网友)

■晏才宏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为时尚潮流所动,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敬业爱岗,忠于职业操守,所以才会给众多大学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中国的大学太缺少他这样的好教师了。教育部应该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认真解决大学教师评职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把握正确的从业导向,这样才会使更多的大学教师象晏才宏真正的热爱教学岗位。(新华网友)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