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具有什么医疗功效?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牛黄 (《本经》)

【异名】犀黄(《外科全生集》),各一旺(蒙名)。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动物形态详牛肉条。

【采集】全年均产。

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

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

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

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

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药材】①胆黄(《本经逢原》) 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

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

质轻松脆,易于破碎。

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

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

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

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

②管黄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

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

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

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

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

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

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

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

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

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

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

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

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

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

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炮制】研为极细粉末用。

【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无毒。

③《别录》:有小毒。

④《药性论》:味甘。

⑤《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入心、肝经。

①《本草蒙筌》:入肝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用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

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

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

又堕胎。

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

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

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

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

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

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

畏牛膝。

②《药性论》:恶常山。

畏干漆。

③《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④《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选方】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

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

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

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

(《鲁府禁方》牛黄散)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牛黄丸)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

上药,同研如面。

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

(《圣惠方》)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

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

(《小儿药证直诀》)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

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

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

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

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

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

(《圣济总录》牛黄散)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

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

(《圣济总录》牛黄散)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