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一带的“跳月”是怎么回事?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奇风异俗(苗族)跳月

欢迎网友投稿

跳月是苗族、布依族男女青年自由择偶的社交活动。

明代的《嘉靖图经》,对此习俗有过记载,它说苗族“男女未婚者每岁三、四月聚于场圃间,中立一竿,环绕跳跃,……歌唱。” 《贵阳府志》对中曹司、高坡诸寨苗族记述说:“每岁孟春,男女会于野,择平地为跳场,鲜衣艳妆,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终日。” 又说:“跳月时,植冬青于跳场,缀以野花,名曰花树。”所以,跳月现在又叫跳花。

跳月的热闹景况,竹枝词作了生动、细腻的描绘。例如颜嗣徽的竹枝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女伴芦笙舞婆娑,男吹芦笙舞且歌。” 又如田端云的《黔苗竹枝词》说:“灯火元宵处处明,……花树前头玩月升。”这些记载把青年们艳妆赴会,兴高采烈地围绕花树翩翩起舞的盛况作了逼真的刻划。此外,《黄平州志》也说:“黄平苗族跳月时,吹笙间以山歌木叶。”可见这种集会在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称谓和特色。

民族婚姻礼俗。居于我国中南部鄂、湘、粤、桂、滇、黔及四川的苗族同胞,自古即有通过“跳月”互相选择配偶的风俗。大多在仲春时节举行,至时,各村寨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择所欢,相爱以后,始遣媒论婚嫁。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苗人休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之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清赵翼《檐曝杂记边.郡风俗》:“粤西士民及滇、黔苗、倮风俗,大概皆淳朴......每春月趁墟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爱我,我不爱你’之类。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甚有酒后即潜入山洞中相昵者。”清陈鼎《黔游记》:“跳月为婚者,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于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讴歌互答,有洽于心即奔之。越月送归母家,然后遣媒妁、请聘价等。”

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子,阿细人叫“跳”。每逢节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在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对舞,主要动作是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节奏鲜明,情绪欢快。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