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9月4日发表题为《亚洲需要“思想市场”》的署名文章说,尽管亚洲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加,但无论是经济学、商业、社会政策还是国际关系,该地区诸多事务方面最具启发性的研究,有许多都发源于其他地区,主要是西方。亚洲不缺脑力人才或自封的智库,但大部分产生的是乏味的成果,往往不针对真正的难题,更别提解答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固然令人瞠目,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大胆的“执行”成就,而不是独创的发展思想。
尽管此文的出发点是西方视角,作者因对亚洲及中国事务并不熟悉而颇有妄断之语,且文中的西式傲慢也难以遮掩。但换个角度看,我们还是可以从文章中提取出对于中国现阶段发展状态描述的理性成分,而比照现实,这种理性成分足以视之为一种告诫:经济的发展不能与思想的发展相脱节。
由于中印等亚洲国家的经济崛起,“亚洲价值观”开始成为国际话语并被广为关注,但是迄今为止所谓“亚洲价值观”不过是个伪命题。原因是,亚洲并未有较为统一的价值体系,“亚洲价值观”本身是一个模糊概念,其地域界定、内容界定都无规制,加之“西方制式”的长期浸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现实冲击,因此即使在本区域内,“亚洲价值观”也没有真正确立。除此而外,亚洲经济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冲击,多集中于经济链的低端区域,并没有撼动现有的国际经济格局。还不真正强大的经济无法完成向世界输送价值体系的重任。
如果说输送价值体系还是摸不着边的远景猜想的话,创建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思想体系,则确实是当务之急。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杰出表现者和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国,在这方面责无旁贷。然而,遗憾的是,在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我们发现主流价值正在迷失。不仅如此,妄自菲薄、“言必称希腊”成为学界常态;寻章摘句、学术沙龙化成为研究正途。更有甚者,忽视中国发展现实,贸然拿西方思想的片断解读、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此我们付出了不少成本。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市场”?其一,它应是能够为实践证明的“思想”,同时是能为公众接受、有“市场”的价值观念。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体系应平等视之,并充分考虑中国的现状——包括政治架构、经济水平、公众心理和道德底线。其二,它应是成体系的、有前瞻性的和开放式的。只有如此,价值体系才能自我更新并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
建立与时代相符合的“思想市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的需要。一方面,已经跃入国际舞台中央的中国,已经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这需要我们为国际政经秩序改善作更大的贡献,这个贡献不仅包括经济贡献,还应包括思想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仍需改善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事实证明,单靠经济说话,靠市场说话,显然不够,还需要有吸引力的思想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建立良性的“思想市场”,不是一句空话,已然是中国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