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
小资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小资情调又是个什么东西?什么人被称为小资?什么人又自称为小资?掀起小资们的盖头来,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所谓的小资首先要有个硬件水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小资的。
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
的熏染(要不怎么叫小资呢?)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
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一般工薪阶层是肯定的。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小资们未必都有车有房,但也是要住公寓,打出租的。大部分小资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这是小资的硬件水准,当然仅仅有了这两个硬件还是不能算小资,就像没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的电脑,即使你有颗"笨死"的心也只能是裸机一台。小资最重要的软件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
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品牌服装,但很少有人会穿Adidas和NIKE那样招摇的大众名牌,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们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大众名牌,他们选择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跃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这正是是典型的小资情调之一。
小资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有些人喜欢咖啡,有些人喜欢鸡尾酒。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 ","这种Pis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资要么对星巴克、三里屯酒巴街喜爱到依恋与沉溺,要么厌恶到不屑与不齿。都是固执与狂热的心态,不过是两个极端而已。
小资们是比较钟情于艺术的。他们喜欢珍藏经典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资深的小资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而不屑谈好莱坞。对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他们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
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
小资们也要为生计奔波的,但绝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所以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
概括起来所谓的小资情调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小资,他可能是月光下一个忧郁的诗人,可能是酒吧里一个狂放的歌者,也可能是写字楼里一边品咖啡一边整理文件的职业女性。
解释二:
小资本质一: 自以为十分不俗而实质上很庸俗,甚或俗不可耐。
小资本质二: 在各个方面都拿不上台面,除了一部分小资女士化了妆后的姿色和做了手术后的胸部。
虽然这些人也受了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国内大学教育,但其理性通常和农民工以及家庭主妇相差无几。
诚然在这些人言语中有一些形而上(学)的味道,不过这大多来源于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二流都市颓废文人的帮闲散文和被称作“小说”的滥情小品。
尽管他们常常以收藏Jazz/蓝调为一种格调的标志, 不过他们菲薄的精神不可能也不准备理解这些艺术背后那浪荡街头或在庄园主农场上劳作或在公共汽车上被歧视的黑种人的苦涩的渊源.
即使他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向小资同类列举自己青睐的几种香水的品牌和产地,但是不要相信他们会真心地去念一个星期以上的法语或者意大利语。
甚至他们现在已经对星巴克呲之以鼻,因为太“大众化”,而只有出入“雕刻时光”之类的半沙龙场所还稍显另类,不过他们永远不懂得正宗的pizza的风格在于简洁。
小资,就是一些寄生在都市里却自以为超然于其外,其实万万不敢离开都市半步的精神侏儒;就是一种内心浅薄然而又刻意以种种虚伪的外衣来掩饰的廉价商标
解释三:
一、辨名
正如丰临所说,“小资”一词应当算是一种借用,它未经论证就被人们(尤在网上)相传引用。这就象大家都在提及时间,也以为自己确知时间的含义,但如果有人真的问你时间是什么,大概你很难脱口而出一个涵盖全面并经得起推敲的答案。
本文无意给小资一个显式的定义(即用一些公认明确的词汇给出界定),而是希望通过分析和解剖,在思辨和历史中,彰显出它的意义。
二、两个层面
应当注意到,“小资”有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生活状态。二是指价值追求。
当意指生活状态时,它基本是表示一种优雅闲适的个体生存,含有一种褒扬。追究起来,它是社会及个人生活从匮乏开始进入小康之后,人们告别了穷苦、奔波和劳碌而拥有了空余的时间,并且在空余时间里主动寻求精神上的审美和愉悦。它不是反拨物质欲求所带来的焦灼,而是对抗空余时间所呈示的个体生存的空白和虚无。必须提到的是,这种精神的审美和愉悦总是通过商品交换才得以实现和完成的。一句话,它是花钱买来的“享”(审美)和“乐”(愉悦)。
在我看来,人们谈及“小资”时,更多地意指它的第二个层面——价值追求的层面,即不是指称一种实际生活的状态和活动,而是人的意识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将价值关注的目光直接内敛到自身的生存状态,从而寻求自我接受、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
三、物化、欲化和人化
“小资”的第二个层面的含义,被人们寄予了更多的贬抑,是因为它在本来严酷的现实生存中显得过于虚弱和回避。
人无疑是寻求自由的。人的社会活动及人类的理想社会也都是要寻求人的最大化的解放。而人之成为人,就在于人类在繁衍演化过程中,拥有并磨砺出了伟大的智慧和理性。借助于智慧的洞察和理性的批判力量,人类才得以建立起道德和法律体系,创立了科学和人文艺术,发展了辉煌的技术与物质文明。马克思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正是(也只是)通过人类伟大的理性,我们才得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必然,从而获得更大更高的自由。
然而,现实总是复杂和艰难的,通往人类自由的道路也必定是曲折和迂回的。例如人在以限制一种自由为代价来换取一种更大化的自由时,这种限制和自由的结果往往又构成了人们始料不及的对人自身的更高一层的压迫(如,道德禁锢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的异化)。
理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本来是要服务于人的解放,是把人当作主体和目的。但在分析和批判当中,它又不得不把人当作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又常将人看作是手段。
当人意识到自己被异化为手段和工具时,自然就会寻求新的解放。一方面,是理性的编排和社会实践的推动,造成了人的异化和束缚,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依靠理性来重新获得自由和解放,别无它途。
我们不妨将这种使人从目的和主体沦为手段和工具的状况称为人的“物化”。
正是出于对人的物化的不满和反抗,在上个世纪的西方才勃发了以存在主义为巅峰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性解放、嬉皮士都只是这一反抗运动和结果和表象。它的精神内核,却是强调存在的意义,在意识到生命被抛至、被安排的荒诞命运之后,对“安排”的主动拒绝。人们在热情拥抱和讴歌活生生的生命体验的同时,把理性的目光投射到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的机理与奥秘,并由此诞生了精神分析学和各种心理学说。
这是一场对人的生命和欲望的发现与肯定的运动,它打开了一个人类前所未知的领域,在一个崭新的图景和画面中,使人类获得了对自身更加完整的全新认识。
然而,或许是人性自身的慵惰,使人们似乎因这场运动找到了将人的意义庸俗化的借口,一方面,人们堂而皇之地追求欲望的无休止的满足,以为个人财富的增加和性的解放,就是人性解放的全部。另一方面,放弃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以为只要顺应生命本能的欲求,就能达到人类理想中的自由。
在拒绝被“安排”之后,人们就只一味地肯定自然而原始的本能,沉溺于欲望的满足当中,只将理性用于指向欲望的构建,而拒绝和放弃理性对世界,尤其是对人性自身的批判。
在沉溺中,放弃了卓拔,放弃了对更高的可能性的主动追求,从而将人类关闭在欲望的围囿中不得超越,不得自由——我们可称之为人的“欲化”。(有如使人类从“器物”的一端滑落向“动物”的另一端)物化和欲化,应当看作人类从蒙昧中逐步摆脱出来、争取和实现解放的特定阶段和过程,在人的历史中,它们既意味着解放,也意味着禁锢。因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将是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追求人的最大化自由的历史,是将人从各种非人化解救出来的“人化”的历史。
四、放下鞭子、拿起扇子
小资情调,就是要放下理性批判的鞭子,拿起煽凉、煽火、煽情的扇子,将现实的阴冷、社会的严酷隐藏、伪装起来,或视而不见,拒不承担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在逃避中寻求自我接受、自我满足和自我感动。
小资情调的合理性在于:一个充分分工的现代社会,不会要求它的每个成员都去承担社会批判的责任。衣食富足的人们有充分的自由去自我满足和感动。但我们必须反对的事情有两件:1.以为小资是一种上等的、高雅的、充分自由和人道的生活,它的价值观也是最先进的——而事实是,小资只是对欲望的妥协和沉溺,它通过人的欲化,关闭了人通向的更高自由的可能。2.让小资进入一个社会的精英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和被倡导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失去理性批判的力量和势力是非常可怕的(法律是僵死的和有限的,它不足以维续一个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
按过去的理解,小资就是小资产阶级,小情小调;按现在理解,它是一种依附在人身上的精神标志。
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
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一般工薪阶层是肯定的。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小资们未必都有车有房,但也是要住公寓,打出租的。大部分小资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品牌服装,但很少有人会穿Adidas和NIKE那样招摇的大众名牌,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们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大众名牌,他们选择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跃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这正是是典型的小资情调之一。
小资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有些人喜欢咖啡,有些人喜欢鸡尾酒。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这种Pis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资要么对星巴克、三里屯酒巴街喜爱到依恋与沉溺,要么厌恶到不屑与不齿。都是固执与狂热的心态,不过是两个极端而已。
小资们是比较钟情于艺术的。他们喜欢珍藏经典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资深的小资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而不屑谈好莱坞。对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他们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
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
小资们也要为生计奔波的,但绝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所以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
小资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