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脉冲星?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1-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67年10月,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24岁的乔丝琳贝尔小姐在检测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时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脉冲信号,这些脉冲信号的周期十分稳定,为1.337秒。起初她以为这是地外智慧生命“小绿人(LGM)”发来的信号,但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陆陆续续发现了数个这样的脉冲信号。后来人们确认这是一类新的天体,并把它命名为脉冲星(Pulsar又称波霎)。脉冲星与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休伊什教授本人也因脉冲星的发现而荣获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人们对贝尔小姐未能获奖而颇有微词。

基本上我们相信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末期而形成的中子星。恒星在演化末期,缺乏继续燃烧所需要的核反应原料,内部辐射压降低,由于其自身的引力作用逐渐坍缩。质量不够大(约数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坍缩后依靠电子的简并压与引力相抗衡,成为白矮星,而在质量比这还大的恒星里面,电子被压入原子核,形成中子,这时候恒星依靠中子的简并压与引力保持平衡。这叫做简并中子态的恒星,又叫中子星。质量更大的恒星则坍缩成黑洞。典型中子星的半径只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质量却在1~2倍太阳质量之间,因此其密度相当大,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上亿吨。由于恒星在坍缩的时候角动量守恒,坍缩成半径很小的中子星后自转速度往往非常快。又因为恒星磁场的磁轴与自转轴通常不平行,有的夹角甚至达到90度,而电磁波只能从磁极的位置发射出来,形成一个圆锥形的辐射区。因而中子星就好像是宇宙中快速旋转的灯塔,它发射的电磁波就好比是灯塔的光束。当光束扫射的方向恰好对着地球的时候,地球上的人们就观察到了急促而有规律的脉冲信号,这就是脉冲星。脉冲星的信号周期就是自转周期。

此为在持脉冲星便是中子星的证据中,其中一个便是我们在蟹状星云(M1)(中国宋朝所发现的超新星爆炸)确实也发现了一个周期约0.033s的波霎。

脉冲星靠消耗自转能而弥补辐射出去的能量,因而自转会逐渐放慢。但是这种变慢非常缓慢,以致于信号周期的精确度能够超过原子钟。而从脉冲星的周期就可以推测出其年龄的大小,周期越短的脉冲星越年轻。

20世纪80年代,由发现了一类所谓的毫秒脉冲星,它们的周期太短了,只有毫秒量级,之前的仪器虽然能探测到,但是很难将脉冲分辨出来。研究发现毫秒脉冲星并不年轻,这就对传统的“周期越短越年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毫秒脉冲星与密近双星有关。

1974年,美国的赫尔斯和泰勒发现了第一颗射电脉冲双星PSR1913+1,它们是两颗互相环绕的脉冲星,轨道周期很短,仅为7.75小时。轨道的偏心率为0.617。当两颗子星相互靠得很近时,极强的引力辐射会导致它们的距离愈加靠近,轨道周期会逐渐变短。通过精确地测量射电脉冲双星轨道周期的变化可以检测引力波的存在,验证广义相对论。赫尔斯和泰勒也因此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3年4月,研究人员发现PSRJ0737-3039A的周期为22毫秒,并且在有规律地变化。人们认为这是一个罕见的双脉冲星系统,两颗子星都是脉冲星,并且辐射束都扫过地球。观测显示,这对双脉冲星系统的A星是一颗1.337太阳质量的毫秒脉冲星,周期22毫秒,B星是一颗1.251太阳质量的正常脉冲星,周期2.27秒。两颗子星相互环绕的轨道周期仅为2.4小时,轨道偏心率为0.088,平均速度达到0.1%光速。这个双脉冲星系统的发现为检测引力波的存在带来了新的希望。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PSR1919+21,也就是上文贝尔小姐发现的那颗脉冲星,位于狐狸座方向,周期为1.***********秒。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双星:PSR B1913+16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毫秒脉冲星:PSR B1913+16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带有行星系统的脉冲星:PSR B1257+12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双脉冲星系统:PSRJ0737-3039

脉冲星是指具有短周期脉冲辐射的恒星,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又一种新型天体。1967年修斯和贝尔发现第一个脉冲星。当时,他们在3.7米的波长上,从狐狸座方向来的具有极端周期的射电脉冲信号,脉冲周期1.337秒。

脉冲星有许多奇异的特性。首先它是一种高速自传的天体。最著名的一颗是蟹状星云的中心星。它只用0.0331秒就能自转一周,是已知脉冲星中自转周期最短的。说明它体积很小,有人认为要1000万颗才能填满地球。这颗星光度是太阳100倍,这又说明它的质量很大。所以密度很高,有的能达到几十亿吨/立方厘米,只有中子星才能达到这种密度。

脉冲星温度很高,表面高达1000万度,中心60亿度。这是个高压世界,中心压力可达1万亿亿大气压,比太阳大3亿亿倍。脉冲星能量约为太阳辐射能量100万倍。同时也是已知的磁场最强的天体。

现在普遍认为脉冲星是有很强磁场的高速自转的中子星。早在1932年发现中子后就有人预言宇宙中存在高密度的完全由中子组成的中子星。1934年又有人认为中子星可能是超新星爆发中的产物。1939年,有人给中子星建了简单模型。脉冲星的发现并证实为中子星,说明了预言的正确。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发现脉冲星的天文学家修斯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奖。

参考资料:http://vip.6to23.com/czast/yzmy/arsto/mcx.htm

人们最早认为恒星是永远不变的。而大多数恒星的变化过程是如此的漫长,人们也根本觉察不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那么平静。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恒星也很“调皮”,变化多端。于是,就给那些喜欢变化的恒星起了个专门的名字,叫“变星”。

脉冲星,就是变星的一种。脉冲星是在1967年首次被发现的。当时,还是一名女研究生的贝尔,发现狐狸星座有一颗星发出一种周期性的电波。经过仔细分析,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天体。因为这种星体不断地发出电磁脉冲信号,人们就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脉冲星发射的射电脉冲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一开始,人们对此很困惑,甚至曾想到这可能是外星人在向我们发电报联系。据说,第一颗脉冲星就曾被叫做“小绿人一号”。

经过几位天文学家一年的努力,终于证实,脉冲星就是正在快速自转的中子星。而且,正是由于它的快速自转而发出射电脉冲。

正如地球有磁场一样,恒星也有磁场;也正如地球在自转一样,恒星也都在自转着;还跟地球一样,恒星的磁场方向不一定跟自转轴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每当恒星自转一周,它的磁场就会在空间划一个圆,而且可能扫过地球一次。

那么岂不是所有恒星都能发脉冲了?其实不然,要发出像脉冲星那样的射电信号,需要很强的磁场。而只有体积越小、质量越大的恒星,它的磁场才越强。而中子星正是这样高密度的恒星。

另一方面,当恒星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的自转周期就越长。我们很熟悉的地球自转一周要二十四小时。而脉冲星的自转周期竟然小于一秒!要达到这个速度,连白矮星都不行。这同样说明,只有高速旋转的中子星,才可能扮演脉冲星的角色。

这个结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虽然早在30年代,中子星就作为假说而被提了出来,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证实,人们也不曾观测到中子星的存在。而且因为理论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大得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当时,人们还普遍对这个假说抱怀疑的态度。

直到脉冲星被发现后,经过计算,它的脉冲强度和频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样体积小、密度大、质量大的星体才能达到。这样,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说成为事实。这真是本世纪天文学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脉冲星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学重要发现之一。

不用谢了,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