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典故?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成语“ 醍醐灌顶”源于佛教用语,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醍醐”是指从牛乳中反覆提炼出的精华。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并将它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佛性”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舍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唐诗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顶”的。像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的《嗟落发》:“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有《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