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火车满员
2004年01月11日 15:26 深圳晚报
人都有故乡,故乡有妻儿父母。佳节要团圆,使得“春运”这个字眼还要继续,开往春天的火车依然会满满当当。
开往春天的火车满员
■本报记者金柱
在世界交通运输的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年总有1个多月的时间,海陆空的运量超过10亿人次!如果说二战中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迹,那这样的“奇迹”在中国的春运高峰期中,每天都在默默发生着。
市场经济启动春运
对于“春运”这一提法的缘起,我们很难从官方的资料中去得到什么确切的信息。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春运”走进我们的语汇中,说真的,还没有哪本书或哪篇报道说清楚过。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春运”的出现肯定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开始以后;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是限制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而市场却在驱动着人口不断流动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民饭碗”还是许多城市老百姓的终极追求,农民们则把让儿孙辈“跃农门”、“农转非”当作穷极一生的愿望;这个时候,南方城市譬如广州、深圳,开始迅速崛起,犹如一个大工地,只要愿意出力气,就能在这里找到立锥之地。于是,大批的寻梦者在不算发达的交通网上流动起来。
一年一度的回家过年,让每一个春天的交通线变得异常繁忙,春天的运输成了一个国家的交通现象,按照汉语缩略简称的习惯,“春运”这个词诞生了。
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造就了特殊的客流高峰期,形成中国一个“中国特色”的运输市场。春节前后,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集聚重合,形成客运洪峰,造成严重的阶段性供方市场。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春运,全国旅客运量预计将达到18.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左右。其中,铁路1.37亿人次,增长2%;道路17.17亿人次,增长3%;水运2600万人次,与上年持平;民航1050万人次,增长9.6%。虽然,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能力逐渐增长,但依然满足不了需求方的“大胃口”。
车辆从来都是超载
京广线、陇海线、浙赣线、湘黔线,《初中地理》的考试中,这些路线属于必考题范围。而春运的步伐也就从这一纵两横的铁路动脉上开始,至今,它们仍是春运中最繁忙的路线。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春运的重心一直没少了京广线;而老广州站也见证了10余年的“民工潮”。有铁路专家这样提醒:当年如果要严格按照一节火车硬座车厢的载客标准来限定春运时的载客量,那么我们必须每条线路同时加开20列以上的列车。都说上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公共汽车最挤,每平方米站了7个人;而同时期的春运列车里,恐怕数字要翻一番。
闷罐火车一路颠簸
没人指望能睡好觉,甚至没人指望能坐安稳了,更没人指望可以舒舒服服地上厕所;春运是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大考验,在当时首当其冲的是对铁路运能的大考验。而现实情况是平时的客运列车就不算充沛,运能已显紧张;到了春运阶段,日常的列车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铁路部门加开了比日常超出一倍的临时旅客列车:一个新词组,“临客”出现了。
遗憾的是,铁路运能不足不是短期能够改变的,于是当时的许多打工者不得不在回家的路上吃大苦耐大劳。据当时的一些统计资料,50%左右“临客”是用箱式货运列车车底改造的,车厢和车厢之间互不相通,通风差、照明差;而且,根本就没有什么“座位”可言。上车时除了要在排山倒海般的人流中颠簸,还要在月台和车厢连接处来个跨栏动作……现在回想或许滑稽,但记者访问过当年的“临客”乘务员,他们最明白乘车者的艰辛:“车厢里有临时厕所,可里面也挤满了人;那时候一遇到临时停车,所有人都往车下跳,我们拦都拦不住;好像都有默契,车厢为界、路基作栏,男左女右!”于是一种形象的称呼在上路回家的打工者中传开来:闷罐头车。谁都不想坐闷罐头车,可恰恰是这些用来装大米白面的货车车底,承载了无数过年回家的急切渴望。
不再那样“脚不沾地”
然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之快也是令人咋舌的,“闷罐头车”虽然令许多人难以忘怀,但很快它便成为了历史。随着另一条南北动脉京九线的开通,和全国铁路的提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临客”虽然依旧存在,但用货车车底运送旅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但并不意味着旅客列车车厢里呆着的人就会舒服多少,亲身经历这样告诉我:春运期间要从一节车厢的这头走到那头,耗时相当于从上海宾馆走到世界之窗。如果你是往川、滇、湘、鄂、皖等省方向去的旅客,更能感受到这种“脚不沾地”的“紧张”。
车站月台上的人也好不了多少,比如安徽的阜阳站,湖南的株洲站,湖北的武昌站,广东的广州站……这些都是当年春运中最热火朝天的地方。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许多人要在车站排上两三天的队;为了等着上车,许多人要在车站广场上凑合睡一夜;为了确保自己能上车,许多人随时把所有行李挂在身上……
不过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春节期间的交通运输,铁老大不再是惟一的选择,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和高速公路网的初步成型,民航客运与公路客运迅速抬头。诸如“打工专列”、“打工专机”的新闻也开始见诸报端,旅客在逐步分化、分流,火车站虽然拥挤,却不再那么彷徨。
春天的火车在继续
时光流转,当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已是今非昔比。铁路已经历经数次提速,大量夕发朝至列车已经行驶在南北东西大动脉上。而民航机票价格开始初步与国际接轨,坐飞机回家过年不再是老百姓眼中的稀奇事。京珠高速沟通了南北,京沈高速则沟通了东北……高速公路如蛛网般爬遍了城乡大地,连接着中心城市。此时,春运的面目又柔和了许多,但是回家的人还是太多,几亿的人在流动,把车厢、机舱都迅速地填满。
近20年的中国季节性大迁徙——“春运”,已成为中国特色。“春运”的背后是经济的大发展,对产业工人、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带来了神州大地的人员的大流动。改革开放使然,人不再固定在土地上,但是人都有故乡,故乡有妻儿父母。佳节要团圆,使得“春运”这个字眼还要继续。在中国逐渐变成世界工厂的今天,人会越来越多地流动,开往春天的火车依然会满满当当。我们不能奢望不再有“春运”,我们只是希望,能平安顺利地回家过年。
有了火车便开始了
这个不知道哦,没有确切的年份.但是在春节那一段时间内人很多的哦,2005年的人最多的.达到1.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