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一、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挑战

中国经济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也一直是国内外极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194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成就斐然,然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在40多倍以上,发人深思;从1985年到2004年的20年间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8.7%左右,而且至今发展势头不减,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代,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

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长期以来,地大物博、资源大国的观念掩盖了矿产资源总量不足的事实,也淡化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去年,中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在50亿吨左右;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钢铁为44%、铜58%、铝30%。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持续加大。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的缺水问题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将十分严重。目前,城市供水不足,年缺水总量在60亿立方米以上。中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5.77%,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非常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悬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多。从土地资源看,中国人均占有土地和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和2/5。而另一方面,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又十分严重。

多年以来,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有l/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一些城市的大气质量已接近国外发生公害事件的污染程度;酸雨区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在1.49亿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理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置率仅为32%,排入环境的已累计3000多万吨。中国的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每年还要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天然林不足1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还要新增200万公顷;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许多重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有10—15%的高等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具有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环境问题已经使中国人难以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随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是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高,因而有可能需要比工业化初期更高的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产生难以修复和逆转的复合性环境污染。因而,中国如果不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快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经济之路,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安全,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生态经济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生态经济学”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80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生态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可持续的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但最初的生态经济,其理念没有确切的含义,其目标缺乏系统的构想,其路径也缺乏现实可行性。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由理念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生态经济开始朝着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确保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既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活动形式。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而不仅仅以其中之一为目标。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其实生态经济正是循环经济的本质和核心,而且生态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无论在国际、国内均早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是一种运动方式,而生态是一个科学体系。所以就发展经济而言,生态经济形态的含义要远比循环经济形态的含义全面。从学术和实践的发展看,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清洁生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而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体系。它的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显著的不同,即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行创新和评价,而其他三者关注的更多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所以,一方面,生态经济为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的重要途径。

纵观人类文明的进程,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是,世界性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向人类敲响了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发展生态经济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生态平衡模式,而是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生态经济的生产观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物质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这是一个包括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以及生态系统的再生产的全面综合的生产观,克服了传统生产观的狭隘和不足。生态经济消费观反对过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要求人们走出人与自然对立状态下的消费误区,因为大自然无法毫无节制地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人们应当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原则下去规范消费行为。生态经济发展观强调要实现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观,再到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转变。

在中国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尤其具有特殊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对全球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反对发达国家无节制地消耗资源的同时,我国已经确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无疑是其中的关键选择。

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经济之路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关系,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谐社会,“和谐”应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协调地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之中;其保证层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配套,基础层是必须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和谐社会必须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保持发展,没有平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能生存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无存在基础。因而,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