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丁香花?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丁香花

科别 木犀科

学名:Syringa oblata

别名 百结、情客

形态特征 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顶生或侧生圆锥花序,花序长 8厘米~20厘米或更长;花小芳香,白色、紫色、紫红色或蓝色。丁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分布以秦岭为中心,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和西藏均有。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有栽培品种1000个以上。

繁栽要点 用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法繁殖。落叶后萌动前裸根移植,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处种植。移栽3年~4年生的大苗,需强修剪,通常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每年注意灌水、施肥和修剪,春季可开出繁茂的花。

花语:光辉(bright)

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视。因此丁香花的花语,也是配得上天国之花外号的光辉。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受天神所祝福,有光辉的人生。由於太聪明,而有喜欢走捷径的毛病。希望在追求的过程中,别忘了最终的目的。

丁香花:友情

五六月间,在浓郁繁茂的绿叶中,丁香花开得十分热闹。丁香花虽细小,但一团团,一簇簇,十分可人,而且清香扑鼻,别具一格。丁香花以白色和淡紫色的居多。

在欧美:

紫色丁香花:初恋

白色丁香花:青春无邪

同时历代诗人对丁香的吟咏,更为这百结之花增添了无限情韵。杜甫的《丁香》五律,便是较早的一篇:“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如果说杜甫此诗是借花寄寓,那么陆龟蒙的《丁香》七绝则是托物抒怀:“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从放枝头散诞春。”元人无好问的《赋瓶中杂花》,也是咏丁香的佳作;“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明人许邦才的《丁香花》则有自己的特点:“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诗人通过想象,把昔日美女苏小小与眼前名卉丁香花联系起来,富于情韵。清人刘大櫆热情赞美说;“君不见,此花含吐如瓶瓴,欲开不开殊有情。一夜东风起萍末,纷纷霰雪铺檐楹。”丁香花清香宜人,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夏,具有“花中君子”之美誉。

丁香花

科别 木犀科

学名:Syringa oblata

别名 百结、情客

形态特征 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顶生或侧生圆锥花序,花序长 8厘米~20厘米或更长;花小芳香,白色、紫色、紫红色或蓝色。丁香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春季盛开时硕大而艳丽的花序布满全株,芳香四溢,观赏效果甚佳。现已成为庭园中著名的花木。全属约30种,中国产24种,分布以秦岭为中心,北到黑龙江,南到云南和西藏均有。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温带地区,有栽培品种1000个以上。

繁栽要点 用播种、扦插、嫁接、压条和分株法繁殖。落叶后萌动前裸根移植,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阳处种植。移栽3年~4年生的大苗,需强修剪,通常离地面30厘米处截干。每年注意灌水、施肥和修剪,春季可开出繁茂的花。

花语:光辉(bright)

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视。因此丁香花的花语,也是配得上天国之花外号的光辉。

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受天神所祝福,有光辉的人生。由於太聪明,而有喜欢走捷径的毛病。希望在追求的过程中,别忘了最终的目的。

丁香花:友情

五六月间,在浓郁繁茂的绿叶中,丁香花开得十分热闹。丁香花虽细小,但一团团,一簇簇,十分可人,而且清香扑鼻,别具一格。丁香花以白色和淡紫色的居多。

在欧美:

紫色丁香花:初恋

白色丁香花:青春无邪

同时历代诗人对丁香的吟咏,更为这百结之花增添了无限情韵。杜甫的《丁香》五律,便是较早的一篇:“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如果说杜甫此诗是借花寄寓,那么陆龟蒙的《丁香》七绝则是托物抒怀:“悠悠江上无人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从放枝头散诞春。”元人无好问的《赋瓶中杂花》,也是咏丁香的佳作;“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明人许邦才的《丁香花》则有自己的特点:“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诗人通过想象,把昔日美女苏小小与眼前名卉丁香花联系起来,富于情韵。清人刘大櫆热情赞美说;“君不见,此花含吐如瓶瓴,欲开不开殊有情。一夜东风起萍末,纷纷霰雪铺檐楹。”丁香花清香宜人,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不独花色明丽,又兼香气郁夏,具有“花中君子”之美誉。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