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溯计算机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数据,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
到了一九四三年,由美国人“侯活”先生及其同伴努力下发明了一部名为“ASCC Mark I”的可执行程序计算机,不只局限于计算繁杂的算式;并且可作简单的逻辑判断,不过这部“计算机”未能普及应用, 因为它的体积有51 呎长,重逾5吨,开关掣也超过60组。差不多有一间房间般大,又怎可在家中使用呢!
其后,由于真空管的发明,另一部可执行程序计算机“ENIAC”经美国军方拨资研究下,以真空管取代机械操作,将所有部份都完全电子化,使用多达17,468支真空管而成,其作用与现今CPU中的半导体相若,这也是“家庭式”计算机时期的重要标志。
基于“半导体”的发展,到了一九七二年,第一部真正的个人计算机诞生了。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内包含了 2,300 个“晶体管”,可以一秒内执行 60,000 个指令,体积也缩小很多。而世界各国也随着“半导体”及“晶体管”的发展去开拓计算机史上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http://cache.baidu.com/c?word=%B5%E7%C4%D4%3B%C6%F0%D4%B4&url=http%3A//chaozai%2E51%2Enet/chaozai/dn%2Ehtml&b=0&a=76&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