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叫肠粘连。从粘连特征来讲有膜状粘连和索带状粘连两种情况;从粘连的本质来讲有纤维蛋白性粘连和纤维性粘连两个类型。
从病因学来讲,粘连的形成,除了先天原因之外,不外乎损伤或炎症两种因素。
(1)损伤:(a)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时间过长、空气污染、动作粗糙、创面大、浆膜层受损严重、止血不彻底、术后渗血、渗液、腹腔冲洗不净或腹腔内遗留异物等都可造成肠粘连;(b)腹部创伤,腹部突然受到外界冲击,受冲击部位虽未破裂穿孔,但也有一定损伤,局部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或有血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围组织水肿粘连;(c) 化学药物,如计划生育粘堵术药物外流进入腹腔造成严重粘连。
(2)炎症:(a)腹腔内炎症导致炎性水肿,渗出物或脓液溢入腹腔引发粘连;(b)结核性腹膜炎引发肠粘连,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干、湿两型,干型特点为腹膜上除见结核结节外,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引发腹腔脏器、大网膜、肠系膜广泛粘连;(c)肠结核引发肠粘连,肠结核病人在肠的浆膜面可见纤维素渗出和多数灰白色结核结节,常因溃疡致使肠壁血管闭塞,同时肠壁常因纤维组织增生肥厚而与邻近肠管或大网膜形成粘连。
(3)其它如肿瘤浸润性增长破坏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或个别未明原因的肠粘连。
临床上肠粘连病人多发生于手术之后,尤其是阑尾炎或盆腔手术后并发肠粘连的机会最多。肠粘连的严重程度与每个人对腹膜或肠管浆膜的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有关。
肠粘连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轻者可无任何不适感觉。或者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等。
重者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乱窜,甚至引发不全梗阻。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中药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症状体征轻者用生植物油或理气宽肠汤。也可配合针刺足三里。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单纯性肠梗阻,而且这种新形成的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非手术治疗效果常较满意。
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较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袢性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评论】【打印】【关闭】
※ 相关链接
腹部手术易产生肠粘连,这是常有的事,其原因是由于腹部手术时,在手术区域内会产生一系列充血、水肿、渗出等炎性反应。这种反应易致使肠壁之间,肠壁与腹壁之间,肠壁与大网膜之间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发生粘连之后,由于粘连的范围、程度不同,征象表现也因人而异。
发生肠粘连后的主要征象有:
一、腹部不适和隐痛
腹部手术1~2周内,患者觉得腹有阵发性隐痛或不适。
二、反复性呕吐
其特点是无论进食还是饮水都可以引起呕吐,呕吐物可为肠内容物或胃内容物。
三、排便排气时间延长
一般说来,腹后手术2~4日随着肠蠕动的恢复正常,排便排气也可以恢复。但如果术后出现肠粘连,2~4日后则仍无排便排气。
四、持续性腹胀
术后出现持续性腹胀,有可能是肠粘连的反应,如是肠粘连,还可能伴有肠蠕动时的腹部局部隆起、肠鸣音活跃以及亢进等征象。
五、躯干过伸阳性
将患者的躯干过伸,或将手术疤痕向下牵引,会产生手术局部或其他部位疼痛。
六、X光下的“信号”
对高度怀疑肠粘连的病人,加拍一张腹部单片,可发现有局部肠段扩张,这是肠腔积液积气的表现。
腹部手术之后的肠粘连,在早期往往不被人们重视。有时甚至会被当成病人对疼痛的耐受性差来解释。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一旦发现了肠粘连,可通过饮食调理、组织疗法、糜蛋白酶注射等非手术治疗以促使粘连松解。严重的大网膜粘连综合征及机械性肠梗阻则需手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