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谈谈对人性的看法.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关于人之本性的一些看法

对人性的思考,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上古老又常新而富有无穷魅力的话题。但自古以来众说风云。人类历史最早系统讨论人性问题且提出道德判断和道德义务判断具有普遍性的

思想家是孟子。

“仁、义、礼、智”四德

——孟子的性善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从这个经验事实得出人性皆本善的结论。当然,孟子的“人之性善”并非指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观念,而是指人天生具备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与禽兽者”说的就是人具有这种内在要求和潜能。它使人对理义作出肯定性判断。孟子说:“人之性善犹

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在孟子看来,人与禽兽有本质区别,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人有了这种道德意识也就有了仁义之心,“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在人性的基础上,孟子并提出“仁、义、理、智”四德,而这四德发端于人先天就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四端是人为善的内在因素,“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心有善端人就表现为性善。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也提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外界的影响和人自己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两方面造成的,而且还认为善性易于丧失。当然,可丧失则可寻求。因此在后天要进行道德修养,其主要方法是“养气”。孟子说:“吾常养吾浩然之气也。“

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

———荀子的性恶说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对儒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儒,同时也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人性之说到了荀子这里却来了个大转弯。荀子的性恶论,其主要从人的生理本能角度阐述,而这恰恰是孟子所排斥“性”外的。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天赋的本质,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所以说是“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是“天之就也”,是“本材也”。荀子认为后天的礼仪教化而使人由恶变善,乃是“化性起为”,荀子用许多事实证明人性本恶。譬如荀子说:“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若一个人顺从自己的生理本能,“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再如,荀子认为如果人性为善,人就会自然行善,用不着师法教化而治,而事实上人们都要有礼义教化,所以说“今人之性急,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概而言之,荀子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是人的本性,而这种属性所遵循的趋利避害,好逸恶劳的原则。所以说荀子没有认识到人之为人在于基社会性而非自然性,只是单方面认为人会为善乃是礼仪教化的结果。荀子强调的“化性起伪”中没有直接论述人为何能通过后天对自己改造而成善,其哲学本体论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荀子都没有阐述清楚。但荀子的性恶说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他强调后天的道德修养对人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以此来改造自己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宗教人性观

这里不能不谈宗教的人性观点,虽然宗教的人性观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的唯心学说。因为宗教几乎从一种虚幻的神秘的角度去认识人性,是不科学的。但它提出了与世俗截然不同的独特的思路,而且从客观上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认识和把握。

世界上不论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他们对人性的认识和把握基本

上是大同小异。因为宗教起源于自然,都是有神论的范围。

首先宗教的人性论是二重性的,人性有善有恶。在先天上人性是善的,因为人具有神性。例如,基督教中讲到神耶和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有了灵性,所以人先天是善的,接近于完美。在其它宗教中都有涉及到神创造人这一点。当然,这也有例外,例如,佛教(特别是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佛性。六祖慧能提出“本性是佛”。他认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然,佛性是无善无恶的,人只要除去妄念,欲望显现本性原有的佛性,即可成佛。所以其观点本质与其他宗教无二。人的神性是人相信神而灵魂能获救的内在根据。人性是神灵赋予人的根本属性,是至善无恶的。

另一方面,宗教又认为在后天层面上,人性是恶的。因为人本身存在着种种欲念,这与神性是相对立的。如《圣经》中的原罪说是较为典型的。自从人类始祖活罪后,人世世代代都有罪。,人性也就有了恶的一面。在其他宗教中都有提及人的妄念、欲望的罪恶这一点。

因此,宗教认为人性有善有恶,神性、人性共存在人身上,善恶共同构成人的本性。但善与恶在人身上地位不等,善是人性中先天的根本的,它高于现实本性的恶。

宗教人性论是从有神论的角度出发的,是不科学的。但客观上体现了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认识到人要不断地提高自身道德、不断到反省自己追求完美人格。这一点特别对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是极为可取的。

人天生是社会动物

———马克思对人性的看法

马克思从来不相信不存在像人性那样的东西,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在马克思看来,人性实质是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动物所不同的特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共性,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外在差异性。假若把人和其它动物并列作一样静态比较,在整体动物系统内说明人是动物一种,和其它动物有所不同,因此常见的说法有“人是……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社会动物等。

当然,马克思也曾论述过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意识存在物,但根本上是社会存在物。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但从根本上是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根本属性。马克思说:“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人性观中最突出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自然属性不同,人的这一属性不是纯自然的,是经过人的社会改造。马克思以“吃”为例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来解除饥饿”,人的自然属性受社会活动影响。首先就是社会劳动,概而言之,决定人的存在性不是自然规律,而是社会规律。

马克思还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内容都不是主观的,而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例如:一个忧心仲仲的穷人对美丽的景色是毫无感觉,无动于衷的;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精神意识是第二性,只有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物质力量来改造。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然、意识二属性受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并改造,所以人性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性,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性的看法。

马克思对人性的看法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人性的划分,但有些观点我不赞同。诚然,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角度看到以往思想家所未能看到的,如先哲们在谈人的社会性,大部分只是含糊地讲成后天影响因素,而未能看到经济、政治等社会关系因素,但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产物,必然有着自身的历史局限,如继马克思主义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单就人性这一点,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经济主义,经济决定论了。

纵观历史上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人性的探究都有可取之出,也有不足之处。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去分析;不论是唯心、唯物的、感性、理性的,他们都对人性的探讨都作出了自身不懈的努力!

每每想到这些,颇为感慨。我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的全部属性,是人属性的全部表征,是与其他动物相对而言的。从人的界定看,人是社会化动物,人具有自然属性,人是作为生物学生命实体而存在,这与其他动物无二。正如荀子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骨体肤理好愉快,皆人之性情也。”同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这一属性是先天的、无善无恶的。人与动物皆然。所以在这方面告子的人性论是有可取之处。

但这只是人的一方面,除此之外,人也是社会活动的实体,即人有社会属性。它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人在社会中存在且发展,人与动物的区别愈加明显。动物只是纯粹的有生命的自然物,只有自然属性,自然本能。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属性不断的受改造。正如孟荀二人认为后天的影响使人原来的性质发生变化;亦如世硕认为的“善恶在所养焉”。马克思认为的“人是社会存在物”,而“社会”这个概念仅仅是人所有的,所谓“动物社会”等概念都是不正确的。

社会是人们结合起来的有机整体,人是以群体社会化发展而来的。人通过社会劳动不断有效的改造自然、改造自己。人创造的社会关系给自身提供了一个后天环境,使人的先天属性受影响而产生不同两个社会现象。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是有善有恶的,并非全善、全恶或无善无恶。

人的本性除这两个属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属性就是人具有思想意识。动物所有的只是纯自然意识。人们运用自己的思想意识不断地去尝试构建各种社会关系,任何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诚然,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意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但我还认为人自身有存在着一种潜意识。潜意识是人们现已形成的精神思想的最初状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受开发继而形成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这种潜意识包括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如人的情感、直觉、欲望、意志等等,这是一种类性。人若无潜意识的存在,外界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对人产生作用,有如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之理。而且,我还认为这种潜意识是有善有恶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潜意识间接地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现象,即善与恶。客观社会只是人创造的后天环境,潜意识受实践开发而形成后天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

社会。所以,社会属性的善恶是来源于潜意识。

概而言之,人性是自然、社会、意识三属性的总合。人性中的善与恶最终是来源是具有善恶的潜意识,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