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后大臣与其继任者会根据他的生平及功绩给予他一个称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是后人给的称号,读史书时若遇到叙述时称皇帝的号的,即是作者用后人的笔触写的.
前段时间曾看过一本书介绍皇帝的称号的,那里说与皇帝有关的称号有谥号,庙号,年号,尊号,陵号和全称.
谥号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根据生前事迹而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号在西周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褒扬类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贬义类的有炀.历灵,幽;同情类的有哀,愍,怀,悼.在宋以后有褒无贬,战国以前多用一个字,战国时出现两个字,唐后逐渐拉长.多数帝王用一个字为谥号的简称.谥号不独立使用,是庙号或全称的组成部分.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皇帝死后,其继承者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在史书上称呼皇帝一般是先庙号后谥号.在隋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故除汉高祖以外,都以谥号称.唐以后的皇帝因谥号太长而且都有庙号,遂以庙号称.一般开国皇帝,后继者称宗.唐朝无帝不称"宗".但明清前几个皇帝都称祖.
年号是皇帝即位后用于纪年的称号,始于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后历朝新君即位,次年改用新年号,称"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等也会改元.年号都有吉祥的意义,大多二字,也有三四字,如太平兴国(宋太宗).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故年号可代称皇帝.
尊号是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也称作"徽号",如太上皇.
全称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在太长了,如有错漏请见谅),其中"高宗"是庙号,"纯"为谥号,其余为尊号.
陵号是帝皇陵寝的名号,始于西汉.
我觉得这东西不是有兴趣的人根本不会留意的,我刚看的时候也一头雾水.现在明白多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