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实际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据考证,从出土的考古研究,北宋时期内蒙古出土的窑制器中,有西夏的鏊子,这个鏊子是三腿,平圆形是地道的摊煎饼用具,与今煎饼的鏊子完全相同.
煎饼,是鲁南地区传统的民间食品,是用当地产的粮食经过加工制成的主食干粮。鲁南人把当地盛产的小麦、玉米、地瓜干等粮食打成糊状直接在烧热的圆形铁鏊子上烙(煎)制而成,故名煎饼。煎饼起源于何时何处至今已无从考证,当地人世代相传着这一饮食习惯,成为鲁南地区民俗和饮食文化的一种景观。煎饼的流传区域只在鲁南一带方圆150公里的范围内,以沂蒙山区为中心,南到淮水,北至泰山,东临大海,西界微山湖,这山水湖海之间,正是煎饼和吃煎饼人的故乡。
传统的煎饼呈圆形,片状,直径近一米左右,以薄、酥、香、脆为标准,以摊鸡蛋、柿子,撒芝麻、椒盐等佐料为上品,食用时叠成方形块状或卷成长条形,也可在里面夹冷热荤素菜蔬如同西方的三明治或汉堡包;倘若用葱蘸甜酱卷煎饼,那又成了地道的山东名吃——煎饼卷大葱,就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最后一集中刘墉送给和坤吃的那一种,让尝遍山珍海味的和中堂赞不绝口,终生难忘……
烙制煎饼的主要工具是铁鏊子、竹坯子、舀勺、铲子等,在农家小院里支起鏊子,就地取“柴”,用玉米秸或麦穰等柴禾烧火,用石磨磨好糊子,边烧火边烙制,一个妇女就可以完成,一般是头天晚上磨了糊子,第二天一早开始,生火加热后先用一块叠成多层的方形厚布(俗称“油布子”)蘸上豆油,将鏊子均匀擦亮,一则清洁去污,二则可使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防止粘贴。接下来便开始用饭勺舀一勺糊子倒在鏊子上,用长条形竹坯子(或竹耙子或木铲)将面糊向鏊子四周均匀摊擀推耙,直至面糊沾满整面鏊子,几秒钟后煎饼受热烙熟,中间干硬四周绵软,便用双手从鏊子上揭下一整张圆圆的薄薄的煎饼。摊在鏊子上糊子的厚薄,决定煎饼的厚度,也是衡量一个妇女煎饼水平的尺度。有技术高的妇女可同时在两张鏊子上烙制,左右开弓,上下挥舞,舀摊碾揭,忙而不乱,简直就是劳动的舞蹈,每小时可烙十几斤煎饼。烙煎饼也非常讲究技术和火候,火大了容易烤糊烙干,火小了又不熟难揭;摊得快沾不满鏊子,摊得慢又受热不匀……
还有一种制作方法叫“滚煎饼”:把玉米面或瓜干面和成球状面团,用双手捧起放在鏊子上滚动,待面糊沾满鏊子后再用竹尺补漏压平,烙熟后用铲子或竹尺贴鏊边一戗,最后揭下煎饼,如此重复工序。这是过去加工粗粮煎饼的做法,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细粮充足,已很少有人再去吃那种松散厚硬的粗粮煎饼了。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404546d6010000bv
山东临沂
诸葛亮的故乡
有啊,北京的煎饼是用面粉做的,而山东的煎饼是用小米做的。北京的煎饼通常是用面糊摊开,上面打一个鸡蛋,然后抹点酱,撒点葱花香菜啥的,最后再夹张薄脆。山东煎饼是用小米摊成的,然后抹酱夹大葱吃,也有做成甜的,当点心吃。而且山东煎饼比北京煎饼要脆一点,呵呵,我就知道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