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的现象资料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秦邦宪(1907—1946),又名博古,乳名长林,字则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五月十四日生,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出身望族。9岁丧父,家境清寒,免费入秦氏公学读书,后进无锡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就读。他性格沉静,喜读古文,故自取别名博古。民国10年(1921年)夏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在校阅读进步书刊,议论时政,向往革命,思想活跃。民国13年,先后参加中国孤星社和锡社。后被推选为锡社执行委员兼社刊《无锡评论》编辑部主任。民国14年,经同学周学熙介绍,相继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惨案发生后,抱病坚持参加苏州学生的反帝示威游行和募捐活动。不久,又积极参加无锡后援会的工作,发表演说,查禁仇货,并在《血泪潮》、《无锡评论》上发表 《病榻琐记》、《论军事教育》、《五卅惨案中的无锡舆论界》等随笔和政论。是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初,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干事。同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博古和他的同班同学王明一样,精通俄语和马列主义。1930年博古回国,扶助王明担任领导,并且成了王明的第一助手(当时他23岁)。1931年,博古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总书记。在“莫斯科倾向”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本国马克思主义者争夺中国共产党控制权的长期斗争中,博古是前者的代表。毛泽东代表了后者。这场斗争反映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乡村和城市究竟谁重要的这个问题上,看法不同。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临近革命根据地展开第五次“围剿”。当时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左”倾错误主张。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企图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保守苏区每一寸土地。结果红军虽经近2个月浴血苦战,却未能御敌于苏区之外,反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完全陷于被动地位。中共临时中央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红军6路分兵抵御失利。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共中央实行了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博古被取消了最高军事指挥权。根据遵义会议精神,撤换博古(秦邦宪),推举洛甫(张闻天)做书记(总负责人),博古把象征中央的印信、文件和机要材料的几副担子交给了张闻天,从而结束了自己3年4个月的中共中央领袖地位。长征告终时,博古继续留在政治局。1936年,他是西北苏维埃政府的代理主席。

他在1930年5月回国后,历任中共临时中央局常委、主要负责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负总责,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共七届中央委员等职。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与王若飞、叶挺等人一起不幸在黑茶山遇难。

参考资料

http://www.ls11.com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