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作光 是什么人物?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贾作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和舞蹈艺术编导家

提起贾作光的舞蹈,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那奔腾的骏马和凌空的鸿雁。这不仅是其作品——《牧马》、《鸿雁》中的舞蹈形象,那似乎就是他本人跃动着的舞魂的化身。

或许正因为他所塑造的舞蹈形象,许多人至今误认为他是蒙古族。其实他是满族,却在内蒙古草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他自称“呼德沁夫”(草原之子)牧民们称他:“玛奈(我们的)贾作光”,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

1923年贾作光出生于沈阳郊区农民之家,15岁时考入了“满州映画协会”(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的少年舞蹈班。得到日本现代舞大师石井漠(Baku Ishii)的亲授,除接受严格的芭蕾、现代舞的形体训练,还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绘画、文学……先天的秉赋和超人的刻苦,使他很快崭露头角。

为了躲避日本军队的“抓兵”,他辗转逃离故土到达北平(今北京),于1942年举办个人作品展示会,演出了:《故乡》、《国魂》、《少年旗手》、《魔》……等,以充溢着正义感、民族情的舞蹈,唤起“不愿作奴隶的人们”。

贾作光舞蹈生涯的重大转折,是40年代后期,在吴晓邦的引导下,到达了内蒙古新解放区。广袤草原发生的旷世之变,激发起年轻人的无比热情——穿起蒙古大袍,骑上骏马投入草原的怀抱。他与蒙古族阿妈谈家常;与青年人一起驯马、挤奶、割草;节日里,他参加骑射、摔跤,宴席上他一同饮酒、歌唱……他尤其喜欢牧民们的舞蹈:“多么壮美,多么丰富,我简直惊呆了,我渴望用舞蹈与他们对话……”。

于是,他象一个“淘金者”悉心挖掘、采集遍布于草原植根于人民的舞蹈,创作了大量的反映草原生活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绚丽的民族色彩和精深的舞蹈技艺。那形象鲜明的舞蹈深得牧民们的喜爱——觉得那就是他们“祖传”下来的。

贾作光的创作旺盛期很长,从40——80年代均有许多佳作问世。

40年代自编自演的独舞《牧马》,成功地塑造了性格豪迈,马术高超的牧人形象。

50年代的作品《鄂尔多斯舞》(群舞,作曲:明太,首演者:斯琴塔日哈、梁惠敏等),首次将这个鲜为人知的高原民族,以优美的风姿树立于国际舞台,一举在第5届“世青节”夺得金奖。

80年代创作的《海浪》(男子独舞,作曲:杨智华。首演者:刘文刚),以高度凝炼、形象鲜明的舞蹈语言和凡超的技艺将“海燕”与“海浪”的形象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搏击风浪的无畏气概。

以上3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贾作光的舞蹈生涯虽然比吴晓邦、戴爱莲晚一茬,但他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使其无愧于跻身先驱者的行列。他的代表作虽大都是蒙古族舞蹈,但是他的实践经验,对于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具有普遍意义。

人生经历和艺术风格迥然的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在为开拓中国新舞蹈艺术的艰难跋涉中,有着共通之处,他(她)是20世纪中国舞蹈进步传统的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长期起着引领、担纲作用。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