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道扬镳的典故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有一个现在还经常使用的成语是分道扬镳。这个典故出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魏的国都在洛阳,京兆(管理首都的长官)各叫元志。此人生性耿直,素来不肯向达官贵人低头让步。有一天,他乘车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车子。论官职,他比李彪低。按当时的规矩,他应该首先回避,让李彪的车子先过去。但是元志不愿这么做,李彪很不高兴。当面责备了他。他见李彪生了气,更不肯让路。两人谁也不愿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评理。李彪说自己是皇帝许可乘坐华丽的车子的,一个洛阳的地方长官怎能同御史中尉对抗,不让路。元志说他是皇帝委派的国都所在地的最高长官,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面,他怎能给御史尉让路呢?魏孝文帝不愿说谁是谁非,要做一个和事佬,说道:“你们不要争吵,洛阳是我的地方,应该分路扬镳。从现在起,你们就分开路走,各走各的。”两人出了皇宫,马上找来尺子,把路量一量,分开了,从此一个走路这边,一个走路那边。

镳,是马身上的响铃。扬镳,指驱马前进。后人就用“分路扬镳”或者“分道扬镳”来指分路而行。现在用这个词则多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参考资料:||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