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轮建设高潮中,水成为一项项规划的“卖点”;在人们为“亲水战略” 喝彩时,治污问题也“浮出水面”——
水,能否承受上海之重
水是什么———
代市长的诗意表述
进入2002年,上海推出了一个个大动作:作为“世纪精品”,黄浦江沿岸开发拉开帷幕;“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一城九镇”中的浦江镇与高桥镇实质性启动;苏州河市区段总体景观规划浮出水面……
从这些大动作中可以发现,在新一轮建设高潮中,水,是共同的支撑点与根本点———黄浦江两岸开发要把现在著名的“外滩之美”向南北各延伸20公里,打造世界瞩目的“滨江景观”;苏州河市区段则突出“水质清洁、环境优美、气氛和谐”的安居休闲理念;浦江镇与高桥镇,一个要建“浪漫水城”,一个想以荷兰名港为模本,它们依托的还是黄浦江,以及镇内密布的水网。
由此,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上海对城市水利开始有了新的理念,水不再只和防洪、排涝、运输有关,将更多地和城市景观、人居环境、功能建设联在一起。
1月25日,在苏州河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上海市代市长陈良宇对于“水”的一连串议论,显然给这一判断提供了更深的注脚。他说:“水是什么?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机,是形象,是财富,是资源,也是象征———是文明素质、文化底蕴的象征。”但现在,“水成了我们城市的垃圾桶,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我们这座城市最宝贵的东西成了最肮脏的东西。”接下去的一句话更充满激情:“现在应该把我们的资源、财富重新找回来了。”
如此诗情画意的表述,蕴涵了上海市领导对城市未来特别是对水这个精灵的期盼。与其说年初的一个个大动作是一次经济决策,莫如说是一种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取向和城市追求的综合判断。
水环境如何———
不容乐观的现状
水是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治理不好,会大煞城市的风景。现在,更多的人只是在热切地憧憬,并开始盘点地价的升值空间,却很少或无暇顾及江中之水的现状。
记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上海的水环境形势严峻。以苏州河为例,尽管近两年的治理有了些许成效,但是,水质绝大多数仍在V类以下,离一般河流尚有差距。在人们为其未来欢呼雀跃时,它还在“臭名昭著”地流淌着。
黄浦江的水质同样不容乐观。目前,上海污水日排量为504万立方米,污水收集率68%,处理率仅为44%。也就是说,每天有一半多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黄浦江。即使经过处理的污水,也仅有20%左右达到二级深度处理。在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一般为80%─100%。
上海的内河状况似有恶化趋势。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污染源也随之外迁。同时,由于不加保护,全市已填没的河道达上千条,萎缩面积在15年内达10%多,加上河流淤积,致使河流的纳污能力、排涝能力锐减。
可以想像,斥巨资在两岸建了公园、水景别墅后,如果黄浦江的水仍然浑浊不清,苏州河依旧了无生趣,遍布全市的河浜让人掩鼻而过,还有多少人会为之鼓舞呢?可以想见,上海这座城市关于水的畅想和规划,到时只能在污浊的流水中,发出沉重的叹息。
速胜战略行否———
待破解的四大难题
上海本月还有一件关于水的大事。17日,关系城市水环境的长远规划———《上海市污水系统专业规划》评审通过。规划显示:2005年,黄浦江中下游干流水质将达到IV类标准,重现20世纪70年代全江段水中有鱼之景;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目前的44%上升到90%,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先进水平;市区主要河道消除黑臭;黄浦江、苏州河水面变清,可和国际著名旅游水景相媲美。
按照这一规划,差不多20年后,上海的主要河流都将赶上塞纳河。而塞纳河是在治理污染近百年后,才有鱼儿嬉戏的。
20年能走完塞纳河百年之路吗?
人们的乐观似乎总是多些。比如,上海主导产业与布局都已出现大的调整,可以有效持久地减少“污染大户”;连续10年GDP增长超过10%,上海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还有“后发效应”———黄浦江与苏州河的治理,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都有资可鉴。
但是,在记者看来,劲头可以鼓足,信心可以增强,而乐观,是需要谨慎的。要解决眼前的、今后的诸多困难,上海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目前就有四大困难:
其一,治污越往后走,效果越不明显。随着主要污染源由工业转向生活、农业源以后,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虽然下降,但氨氮等指标的上升,同样导致了严重的富营养化。对这个点散面大的新问题,目前还无有效措施。
其二,流域治理难度在“全程”。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上游源是太湖。太湖屡经治理成效不大,必然殃及下游。
其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苏州河治理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其他中小河流则有资金之忧。如何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融资,是个大问题。比如说,能否在治理方与受益者之间建立一个科学的返还机制?
其四,沿岸功能开发涉及多头管理。苏州河治理的组织机构算是强大的,但治理与开发还是脱节,依然出现了开发容量过大,规划不统一,区与区之间衔接不好等问题。即将到来的“亲水战略”将涉及更多的部门与地区,各方利益如何协调统一?
淮河、太湖流域在声势浩大的治污后,尚难言成功,教训值得反思。记者以为,上海的“亲水战略”需要更理性的分析与客观的态度,更充分的准备和更有效的对策,以及长远的眼光。否则,水,难以承受上海未来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