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鳍豚已不足百头,濒于灭绝。白鳍豚的今天会不会成为江豚的明天?
长江江豚在哭泣 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分别称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鳍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预示着第二天的狂风暴雨,这无疑给白鳍豚与江豚更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长江中大群的白鳍豚与江豚曾构成了一幅美好安祥的古长江生态图。然而时至今日,"长江江豚在哭泣呀!"研究长江江豚近20年的著名豚类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华元渝教授曾这样感慨。
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对江豚展开系统研究,而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要来长江考察并搜集标本、血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70年代率先组建了研究小组,开始对长江江豚进行专门研究,这才对江豚的一些生物学特征有一些了解。长江江豚最大体长1.7米,最大体重78.5千克,通常两头为一群,有时也单个活动,有时集合为20头左右的大群,每次潜水时间为10-20秒,长潜时约40秒或更长。食长江中的鱼、虾及水生昆虫幼虫。春季产仔,每胎1仔,初生仔豚长约70厘米。
江豚是小型齿鲸,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海域。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仙台湾,呈狭长带状分布。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的淡水亚种,也是全世界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种群,分布于宜宾以下的1700千米的江段中,可进入洞庭湖甚至上溯湖南湘江,也进入鄱阳湖及与之相连的赣江,还从鄱阳湖进入另一支流信江。长江最大支流汉江60年代以前也有江豚分布,黄浦江苏州河口处至1995年一直有江豚活动。华元渝教授说,江豚和白鳍豚是长江中仅有的两种水生齿鲸,江豚同时也构成了白鳍豚生存环境的主要生物环,两者在江中共同生活、关系密切,在野外考察时,常可以发现白鳍豚与江豚在同一水域活动。
1984年至1991年,中科院水生所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先后展开了13次单船流动和多船流动考察及定点观察。共记录江豚2865头,在此数据基础上校正并加权平均,得到各江段江豚平均相对密度,推测出长江中下游江豚的种群数目大约为2700头,情况已不容乐观。
人类活动威胁着江豚生存 近来,长江江豚种群数目锐减。70年代,站在长江边突出的地方,用手抄网或叉子即可捕到江豚,而8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了。实际上,对白鳍豚生存威胁的几方面人为因素,如过度捕捞、航运发展、非法渔具使用、水利工程建设及水污染日趋严重,同样对江豚也造成严重威胁,并已导致种群数目急剧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南京江段被滚钩和刀鱼圈刺杀的江豚多达100头以上。因江豚皮下脂肪熬油是治疗烫伤的良药,更引起一些渔民的肆意捕杀。1978年有渔民一次竟捕杀江豚近20头。照此速度,江豚也将面临灭绝的境地。
江豚保护未雨绸缪 我国已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正考虑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严禁捕杀。长江江豚也被国际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级野生动物。华教授介绍说,根据江豚种群目前现状,保护江豚较好的方法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选择江豚分布密集的江段建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如利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下游等合适地方建立江豚饲养种群,进而广泛地展开江豚生态学、饲养学、遗传学研究,以延缓并阻止这一珍稀物种的灭绝。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白鳍豚与长江江豚休戚与共的关系,1992年建在长江新螺段的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及一些白鳍豚养护场、保护站,也一并肩负起拯救江豚的任务。像安徽的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已饲养江豚4只,其中饲养时间最长的达4年。长江天鹅洲国家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在半自然条件下,从1990年3月至今已先后饲养了13头江豚,其中饲养时间最长的达6年。相比较于白鳍豚,江豚在半自然条件下能够正常摄食、交配、分娩、抚幼。
值得庆幸的是,在江苏镇江开辟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报告去年也已得到省内专家的论证及江苏省各职能部门的批准。华元渝介绍说,当前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对于当前长江豚类保护采取的便是迁地保护,即通过人为努力将受保护动物的一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加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以扩大种群。如湖北石首白鳍豚养护基地、安徽铜陵白鳍豚养护场。从历年来对长江豚类考察的结果看,能捕获白鳍豚、江豚的概率极小,几乎不可能,这与迁地保护所需规模还有相当差距。考虑到长江豚类目前的数量状况,华教授较早提出,采用就地保护的方式对长江豚类保护更为有效,即重点保护长江豚类的自然栖息地,建立保护区,维持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经过多年研究,他最先提出在长江镇江段的和畅洲水域建立长江豚类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最佳方案。他解释说,长江江苏段特别是镇江段一直分布较多的白鳍豚、江豚,可以说是其自然栖息地之一,拟建保护区面积约44平方公里,无论从水质、河形、饵料等来看,其生态环境都优于湖北石首、安徽铜陵两个自然保护区。而且保护区筹建以来曾养护过受伤白鳍豚、江豚,保护长江豚类的宣传工作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强。
现代高科技能否拯救江豚 我国大熊猫的数量不足500只,而江豚的数量不足2000头,面对江豚数量渐少且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现实,能否将克隆技术运用于拯救江豚呢?对此,华元渝教授表示,由于经费及技术上的原因,江豚无性繁殖工作尚未开展。况且,谁也不能保证将克隆技术成功应用在江豚繁育方面。华元渝教授接着指出,较为现实的是要加强对江豚繁殖的研究,特别是生殖机理及育幼研究,较为可能实现的是应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探讨江豚的人工授精技术,采用低温技术离体保存江豚物种种质,建立江豚DNA基因库或饲养种群作为复壮、重建野生种群的储备。在将来等到条件成熟再运用分子胚胎、遗传学技术将江豚遗传基因表达,复制出江豚,最终回归大自然。
无论是自然保护区也好,克隆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拯救江豚这一珍稀物种,但这仅仅是拯救手段而已,决不能代替江豚的自然育系。江豚和其它动物一样,其家园与归宿都终究是大自然,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江豚保护区的建设,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许有人说,没有江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然而长江历来被视为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一条无法包容豚类生存的河流最终还能容纳人类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