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城市的摇篮,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
武汉号称“百湖之市”,有水面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5.8%,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条件。然而,因水而兴的武汉,在加强了防洪安全建设项目后,水环境建设的问题却显得异常突出,特别是市区湖泊水体质量恶化,使武汉处于“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尴尬境地。
丰水之城的忧患
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该区境内湖泊众多,但几大湖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是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由于多种原因,汉阳水质的现状是:小型湖泊群严重破碎化、湖泊生态系统极度退化、富营养化异常严重、氮磷物质较多,多种环境指标都超过国家标准,所有湖泊均为劣V类水体。汉阳的水体污染是武汉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百湖之市”的武汉不仅湖的数量在减少,就是现存的湖泊也或多或少存在水质问题,湖泊水体质量恶化。20%的河流、82.8%的湖泊水质已降至Ⅲ类以下!
治理城市水污染,刻不容缓。
治污必须多管齐下
为了有效地遏制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加剧,“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将“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以下简称“水专项”)列为国家12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武汉市从10个参与竞争的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城市水环境改善技术及综合示范”的示范城市。
过去国内在改善城市水环境方面,或者只注重污水的处理,或者是河道的整治或者是景观水体的改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普遍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而这次水环境治理更注重整体性的系统考虑和生态意义上的水环境持续改善。“水专项”包括了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及工程示范、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示范、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三个硬课题和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政策法规研究、管理制度研究三个软课题。最终实现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营造最适合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武汉新区。并探索一套用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管理及长效运行的新机制,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课题首次以水环境为主线进行综合规划,首次提出了“水—岸—城”和谐一体的生态理念,同时集成和改进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各种先进的科学治水方法悉数登场。如,中科院水生所吴振斌研究员首创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将景观和污水处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水生植被重建、人工生物浮岛、人工水草等技术一并投入运用。目前,课题组已经申请了三项发明专利。
六湖连通新汉阳
“六湖连通”工程将耗资约5.6亿元。据介绍,今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即“四湖连通”工程,拟从琴断口闸引汉江水进龙阳湖,分两路流经墨水湖、三角湖后,最后从南太子湖导出汇入长江。明年实施的二期工程,将在四湖水质改善的基础上,开挖米粮渠、明珠河等,连通后官湖和北太子湖,2007年最终完成“六湖连通”工程。
“四湖连通”是“水专项”最大的配套工程,也是形成水网的关键所在。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和三角湖在数十年前已有沟渠连接,由于多年无人管理,部分渠段淤积严重。渠内或被分割成了网箱养殖场,或成了杂草丛生、凤眼莲丛生的沼泽地。但是,这些沟渠多可进行改造利用。经过专家们论证,确定引江灌湖,并使四湖连通具有可行性。四湖之间沟渠连通后,水深3米,宽可行船,有的渠段可宽达数十米,市民乘船可在四湖之间穿行,水上汉阳似乎就在眼前。
课题组拟定了一套推荐方案:从汉江每秒引水20立方米入湖,分两期完成。近期调水线路是从汉江——琴断口闸——琴断口小河——龙阳湖——汤山渠,之后分两路。一路走朱家新港、墨竹港东段至墨水湖,经连通港到南太子湖;另一路直达三角湖,再由新民河至南太子湖。最后,江水由南太子湖流出,从东风闸汇入长江。远期线路是江水引入后,就近从龙阳湖的“龙头”进湖,二是江水从龙阳湖到墨水湖不再绕道,而是就近从“龙尾”出,从墨水湖的最前端进。四湖连通水力调度工程实施后,汛期可通过琴断口闸开闸引水形成四湖与汉江的连通,非汛期通过南太子湖的东风闸排水形成四湖与长江的连通。“水专项”带来的不仅是美景,该工程对汉阳的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实现汉阳整个地区的景观、商住、工业、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凭借水专项,武汉还可顺应环保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大势,带动区域环保、房地产、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梦里水乡共期待
“水专项”启动已有一年,取得了一个漂亮的“开门红”。科学治水和综合治理的理念初显成效。
由水生所吴振斌研究员主持的“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初战告捷:莲花湖的32亩小湖已成功恢复沉水植被,伊乐藻、苦草、菹草等植物遍布湖底、生长状况良好;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新型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已经建成运行,被污染的湖水经过湿地系统,污染物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降解,清澈的出水沿跌水平台跃入湖中。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辛勤工作,运用了多种生态修复技术手段,纳浊吐清,汉阳小莲花湖已初现碧草清波、水鸟嬉戏的自然景观。
在大月湖示范区,水面上搭建花床,2000多平方米的植物根系深扎水中,大量吸收着水体过剩的营养物质,又有2000多平方米的塑料水草放入月湖,在生物净化过程中,使水面澄清,同时选用5000平方米的水域,试验“微生物减肥法”。各种手段的运用使该试验水域水质已接近Ⅲ类,“人工湿地”也正在修建中。
面源治理方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尹澄清研究员带领课题组,自3月底至今,已在墨水湖周边的桃花岛、万家巷、武汉动物园建起三个监测点,收集城市水体面源污染相关数据,为治理汉阳面源污染打下坚实基础。
而“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在汉阳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一个日处理量达8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开发出一种由硅和铁复合而成的属于“环境友好型”高效水处理药剂,二次污染较轻。
武汉成为梦里水乡,指日可待。(《湖北日报》记者 张孺海 陈熹)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