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里画廊”之美誉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每年都要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然而,兴高采烈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漓江正面临着缺水之累。
漓江属雨源型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流量相差悬殊。据当地气象部门介绍,在季风气
候影响下,漓江每年3至8月为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6%,径流量占年径流量81.9%;9月至第二年2月为枯水期。枯水期间,“山光水影”的漓江常常缺水,导致从桂林至阳朔83公里的漓江游程缩短为63公里,航程最短时曾缩至6公里。为使漓江不断航,保障游船安全行驶,桂林市政府不得不牺牲农田灌溉,从上游的青狮潭水库给漓江“补水”。
造成漓江缺水的根本原因是其源头猫儿山水源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地处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猫儿山是华南第一高峰,据当地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1958年猫儿山水源林面积为4万多公顷,到1980年已下降至1.77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以后组织人工造林,水源林面积恢复到3.08万公顷,但比1958年以前仍然减少25%。由于水源林结构及质量下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枯水期越来越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枯水期长达3个多月之久。
“如果没有了水,漓江将不复存在,桂林美景将黯然失色。挽救漓江、保护桂林,为漓江补水势在必行。”桂林市水利局局长莫庭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挽救漓江美景,桂林市提出了漓江防洪及补水枢纽工程,计划通过在上游修建3座水库为漓江补水。这项工程已经规划和论证,3座水库均以防洪为主,兼有为漓江生态补水和发电等功能,库容分别为2.36亿立方米、0.965亿立方米和1.55亿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7.57亿元。整个工程计划今年11月启动施工,3年内建设完成。3个水利枢纽建成后,总防洪库容达2.46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向漓江补水,正常年份可使漓江流量保持在60立方米/秒以上。
但原桂林地区林业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梁晓峰提出的建设“绿色水库”的设想更好。他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1公顷阔叶林可涵养水源9023立方米,按照3座水库设计的库容标准2.46亿立方米,只需要2.73万公顷的阔叶林便可达到。“恢复漓江上游的森林植被,全流域大面积种植阔叶林要比花费十几亿元建设3座水库好得多。这样不但可以重组自然水资源系统,还可以通过大生物圈中的水文小循环,产生降雨即自然水利,促成次生自然环境的再现。”梁晓峰告诉记者。
一些专家认为,漓江近年来枯季水量锐减,最主要还是人为破坏因素造成。“惟一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干扰破坏,恢复其次生自然环境,从而达到涵蓄补充水源之目的。”原桂林市漓江研究会理事长、广西环保委员会顾问李维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