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安顺市的黄果树瀑布,以其水面宽81米、飞流直下74米的磅礴气势,令
中外游客叹为观止,趋之若骛,并已经成为贵州省旅游的标志。然而,笔者2001年4月21
日上午在黄果树国家重点风景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昔日雄奇壮观的大瀑布已不复
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足1米宽的细流,有气无力地从崖顶悄然落下,不仅与笔者心
仪已久的美景相去甚远,而且颇有些惨不忍睹之感。
据当地人介绍,逢节假日或重要来宾、领导参观时,才会专门开闸放水;但即便如
此,因水量小,也无法领略大瀑布的壮丽景观。据说在1993年和1994年,黄果树瀑布曾
两次断流外,黄果树瀑布现在的景象是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未有过的。其根本的原因,
是对黄果树的掠夺性经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瀑布上游的水资源
严重短缺。
山青才有水秀,山穷则致水尽,这是无庸置疑的道理。解放后的几十年中,党和国
家领导人多次号召植树造林、造福子孙,但在黄果树地区却收效甚微,境内森林覆盖率
仅为15.6%(贵州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30.6%)。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不足及林木
质量不高,致使黄果树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有关部门在上游修建水库来调控水量,这也
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按理说,黄果树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风力
较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条件好,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而黄果树风景区年
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万元,也应该算是经济实力雄厚,为何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却仅为全省
平均水平的一半呢?在瀑布周围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大瀑布的顶部平台上依旧是大面
积的农田,几乎没有成片的林木;自上而下的客远缆车在还算葱笼的山中划出了一条醒
目的伤疤———由此可见,黄果树受到的更多是经济上的索取,而植树造林、生态保护
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黄果树瀑布居然要靠定期放水才能偶尔看到,久负盛名的自然奇观现在却成了十足
的“人造景观”。1992年,黄果树与张家界、九寨沟等景区共同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实地考察时,就是因为森林资源少、生态环境差而未获通过。曾
经以水景取胜、号称“世界最著名的瀑布之一”的黄果树瀑布,如今欲哭却无泪。望着
那古代大旅游家徐霞客充满忧郁目光的塑像,真佩服当时那位艺术家的超前意识。亡羊
补牢,犹未晚矣,该是有关部门引起重视,不惜代价植树造林,彻底改变黄果树生态环
境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