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歌手田震略带沙哑的嗓音从《月牙泉》中流泻 。对于敦煌这座城市而言,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是人工开凿的奇观,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则是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鸣沙山和月牙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千百年来的流沙并没有将泉水掩埋。然而,近三十年来,由于自然、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直接导致当地自 然环境和旅游环境恶化。当地政府及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救救月牙泉!”
月牙泉在甘肃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泉光和山色相映成趣,“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从而构成举世闻名的“沙漠奇观”。 有关月牙泉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 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沙角山对应着如今的鸣沙山,沙井则是月牙泉的古名。敦煌春、夏、冬三季多风,小风扬尘起土,大风则飞沙走石。月牙泉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之间仅 有数十米,但千古以来沙却并没有将泉掩埋。 关于月牙泉的成因,有神话般的传说,也有科学的推论。一种传说是,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大军行至鸣沙山下,天气燥热兵马酷渴,李广利掌剑刺山,精诚所至,感动了观音菩萨 ,观音将手中的净瓶向下抖动了几下,于是银豆似的水珠倾刻而下,汇在一起,从此便形成了月牙泉 。另一种传说称,月牙泉是古雷音庙前的一碗圣水变成的。 研究地质的学者则大多数推测认为,月牙泉本是古党河的一段河道,若干万年前,古党河改道从鸣沙山南麓流过,此后河道又发生迁移,原来的古河道大部分被埋没,仅月牙泉一段残留下来。由于地下潜流在此出露,形成了众多泉眼,聚集成湖。月牙泉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得以不枯不竭。另外,曾有一名台湾学者看到鸣沙山山形很像太极图,山下又盛产蟠桃,于是依据易理、易象考定认为月牙泉即古瑶池。
田震的歌中这样唱道:“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令人不能释怀的是,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月牙泉如今已经“丰韵大减”。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月牙泉水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总下降幅度为9到10米 ,最大水深由10米左右降至0.9米左右,年均下降速度也由十几厘米逐渐增至三十多厘米。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资料记载,1987年到1997年10年间,泉水的面积由13.5亩减少到8.5亩,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0米。10年内泉水面积每年平均缩小0.5亩,周长年平均减少10.5米,水深每年平均下降0.22米。1998年6月25日的实测数据表明,月牙泉最大水深仅有1.2米。 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主任范存介绍,目前月牙泉水域面积在6000平方米左右,这是经过1986年和1999年两次掏沙清淤,后来又采取回灌补水才得以维持住的。2001年初解冻后,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泉中间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沙底,形成一块“小岛”,使月牙泉的声誉大打折扣。 敦煌市政府随后决定在周边回灌河水,以补充月牙泉水位。范存对记者说:“经过四年的回灌补水, 每年引党河水500万立方米才保住了月牙泉。尽管如此,根据测量,泉水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 的速度下降。” 水位下降人为是主因 地处极端干旱的内陆地区,降水量少,蒸发强烈,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尚能数千年不干涸,这一直是许多学者热心探求的奥秘。
而近30年来水位急剧下降,又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月牙泉水环境恶化的原因究竟何在? 据范存介绍,1997年6月,敦煌市委托原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中心对月牙泉成因及水位下降原因进行调查,以便为开展全面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调查结果表明:月牙泉是在具备松散的地质 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条件下形成的。月牙泉泉水由过去数千年比较稳定 的历史时期,逐渐向不稳定以至干涸方向发展,这种急剧变化主要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这次 调查认为,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后者是导致月牙泉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据了解,对月牙泉水位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湖水水面蒸发和风沙淤积。敦煌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蒸发量2486多毫米。月牙泉水面每年蒸发消耗的水量经估算为1.3万多立方米 。但在现有地质结构的条件下,如果区域水位能够保持一定的高度,蒸发掉的水分能够迅速得到恢复 和补充。敦煌风大沙多,尽管月牙泉周边地形与风向存在和谐关系,仍有少量风沙进入湖中,在湖底产生淤积。风沙淤积可使泉湖变浅,并导致蒸发增强,因此对月牙泉水位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的来看,自然因素对月牙泉的水位影响程度较小,不会造成水位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比较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和月牙泉水位下降资料 后判断,月牙泉是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的自然露头,接受区域内地下水补给,水位下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具备同步特征。张明泉认为,自上世纪60年代后期起,随着当地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盲目、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超负荷开采地下水,导致月牙泉水位发生下降,泉 水面积发生萎缩,水环境逐渐退化。
范存介绍,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是造成月牙泉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地下水位下降又与水利工程建设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密切相关。在上世纪60年代前,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为敦煌盆地提供了 丰富补给。但是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后河水被截入水库,下游河床处于长期断流的状态。随着人 口增加和种植面积扩大,敦煌境内的需水量在不断增加。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兴起了打井取水, 机井数量不断增加,全市目前已有1100多眼。由于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开采量增加,敦煌市 的地下水位也在逐年下降。
范存说:“月牙泉的遭遇是敦煌生态恶化的缩影,敦煌水位下降在月牙泉这里看得最明显。”据敦煌市政府部门统计,敦煌市目前自有水资源总量为3.8至3.9亿立方米,而实际每年消耗量6.6亿立方米,缺口为2亿多立方米。有数据表明,1975年至2001年的26年间,敦煌地下 水位共下降了10.77米,平均每年下降0.414米。敦煌市副市长张平告诉记者:“由于水资源短缺严重,敦煌生态环境在绿洲区局部得到治理的同时,总体上却在不断恶化。月牙泉近三十年来水位的急剧下降,是敦煌生态问题突出的集中表现。”
从“输液”维持到动“大手术” 记者日前在月牙泉南岸的鸣沙山边看到,由于上部土层缺水,这里的一些沙枣树已经死亡,残存的树枝在风中愈发荒凉。月牙泉处在敦煌绿洲的南部边缘地带,周围自然植被稀少,基本上呈现出半 荒漠和荒漠化景观。一些专家担心,水位的下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加速风沙的发育进而 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范存对记者说:“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千万不能让月牙泉干枯了。”一些人更是大声疾呼:“救救月牙泉!”月牙泉水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 度重视。目前的回灌补水被看成是为月牙泉“输液”。范存认为,这种应急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只能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有关专家建议,遏制月牙泉水环境恶化,恢复月牙泉的水位,保护这一独特的风景名胜还需要动 “大手术”。张明泉认为,人工回灌应急措施属临时性工程,是短期的维护月牙泉水位的行为,目的 是争取时间,使防治月牙泉枯竭的根本措施得以实现。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位得到回升,维护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 敦煌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张明泉说,要恢复月牙泉水位,首先必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恢复地下水原来的动态平衡。从长远来看,控制人口和灌溉面积的增长,推广沟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方法,是减少水资源消耗 、维护生态平衡、确保月牙泉持久稳定的根本对策。对水资源严重缺乏,已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的敦煌来说,调整产业用水结构,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扶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产业,既是恢复生 态平衡、恢复月牙泉水位的有效措施,又是敦煌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另外,有关部门还应进 行跨流域调水可行性研究,以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根本解决全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中,当地政府已经积极申报从青海境内引水的“引哈济党 ”工程,以及争取疏勒河上游每年能够向敦煌定量放水。据张平介绍,全市范围内已经“禁止开荒、 禁止移民、禁止打井”,并加大了对滥垦乱开荒地、无序移民和非法开采地下水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此外,敦煌市还计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配套高新节水技术;逐步关闭部分农用机井,减少对地下水 的抽取;并对城乡人畜饮水和生产经营性用水限量予以供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