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是丝织物14大类中的一类,是指经纬丝无捻或加弱捻,采用先染后织,具有多种色彩花纹的丝织物,色彩多于三色,以经面缎纹为地组织纬起花的提花丝织物,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细高雅。其花纹有两种织法:一是“经丝彩色显花”,又称“经锦”,采用单色纬线和多色经线织出花纹,织造时只用一把梭子,生产效率比较高,但色彩比较单调;二是“纬丝彩色显花”,又称“纬锦”,采用单色经线和多色纬线织出花纹,织造时使用两把梭子,容易变换色彩,使花纹彩色丰富,但生产效率相应较低.在现代,我国织锦的产地很广,品种繁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合称“四大名锦”。
云锦 是南京传统提花丝织物的总称.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在南京设立的官营织造——锦署,开始织锦,以其华贵,多彩灿烂,变换如云霞而得名。云锦在明清时代非常流行,专为宫廷织造,主要用作“御用供品”,供宫廷服饰和赏赐用。
蜀锦 是指汉代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所织造的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苏(宋)锦 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适应艺术事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壮锦 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据说当时有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便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当时的壮锦是用丝、麻、丝棉交织而成的。到了明清时期,壮锦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织工们逐渐尝试着在纺织过程中加入彩色的绒线,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
参考资料:知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