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又称“沙暴”、“黑风暴”,是一种较严重的风沙现象。在春夏之交,由于极地天气系统和热带天气系统交替出现在内陆地区,大气呈强烈斜压性,经常出现大风沙暴天气。沙尘暴肆虐时挟带沙和干土,使空气变得十分污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沙尘暴常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沙尘暴的成因:
(1)自然原因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支持生态系统的五大环境因子的变化
第一、光照并没有变化
第二、温度正常波动
第三、氧气含量也没有变化
第四、二氧化碳增加部分(从工业革命前的290 ppm 到目前的350 ppm), 但这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第五、水分虽有变化(如1999-2001三年干旱), 但总体雨量正常, 部分年份还会出现偏高。
例如,今年的雨量就比往年偏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限制植物生产的主要因子,但即使很严酷的环境,也会有天然植被分布,这是地球生物圈长期演化的结果
(2)人为原因
为了说明人为引起的草地退化,不妨再列举两个事实:
其一,在中国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地区退化草原(高度<20厘米)的对面,蒙古国的草原依然高度在1米左右,那里仍然有上万只的黄羊活动,而我们的黄羊只有几只。要是天气旱了,他们的草应当更差才是,因为他们的位置还在我们的北面。
其二,在中蒙、中俄10公里宽的边境线上,草原高度依然保留上世纪50年代的高度。后面的例子有力地反驳如下两种观点:其一,草长不起来是天旱造成的;其二,牲口不啃食草原,草原反而长不好
人口增加无疑是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最主要的原因,即沙尘暴的产生是人为的结果,是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警告”或“报复”。
沙尘暴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大气环流。我国西北近几年来形成的沙尘暴,除了大气环流、地貌形态、气候因素外,最重要的一条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影响的范围很大,其踪迹可绵延数千公里。卫星观测表明,来自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沙漠、黄土高原的浮尘能飘流到日本、朝鲜半岛,最远则可达到夏威夷。
9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共遭受特大沙尘暴侵袭21次,经济损失达12亿元之巨,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几乎80%的地区受灾。据统计,兰州市区一年平均浮尘日43天,最多时达68天,最少18天。
浮尘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最大,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降,火车、汽车运行速度减慢,有时会引发交通事故。
大量浮尘粘附在高压线瓷瓶、电线和变压器上,遇有雾或小雨,会造成“污闪”,引起跳闸停电等事故。
浮尘还会影响印刷、纺织、化工、商业和农业的正常生产,特别是使农田沃土损失很多表土层,农作物光照时间减少。
特大沙尘暴天气引发的灾难几乎不亚于地震的灾害,可吹倒房屋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牲畜受损。
封沙育草,营造防护林,注重整体防护效益,这是预防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灾难的有效措施之一。
建立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减少沙尘暴给人类带来损失的另一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