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隽永 人文泉州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山水隽永 人文泉州

——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始建制于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1年),唐时即为中国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驾齐驱,享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盛名,东西文化交集荟萃,各种宗教兼容并存,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和“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近年来,泉州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历届泉州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地把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确立了“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战略思路,不断加大晋江、洛阳江流域及近海水域整治力度,加快城市滞洪排涝工程改造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步伐,明显改善了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几年来,泉州市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2006年3月,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评验收。

修治水系,着力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鸟瞰泉州古城区,极似“鲤鱼”戏水,故又称“鲤城”,是泉州历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唐五代罗城城壕和宋元时代修建的八卦沟四通八达,是泉州古城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泉州古城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近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认真抓好古城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与调整,注意名城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按照保护、整修、利用相结合的方针,突出地方建筑风格传承、保护“一线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一线”即中山路,“三片”即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天后宫、府文庙所在片区)、全面疏浚和修复古城水系、对四大古城门和众多史迹进行“修旧如旧”,禁止古城商业房地产开发并从严控制私房翻建高度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年度,“泉州名城保护与建设”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中,城市滞洪排涝改造工程在名城泉州保护建设中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泉州中心市区现有主要内沟河20余条,长期以来,内涝总是困扰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1992年泉州编制了《城市排洪排涝排水规划》,结合泉州市区的地形地貌,将市区的排洪排涝工程分为中心片区和北峰片区两大系统。城市防洪按100年一遇标准设计,市区防山洪及排洪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整个排洪排涝系统采用以滞洪为主,电排为辅的方式。1997年,市区排洪排涝工程全面启动,斥资8.14亿元,历时5年,先后疏浚、清淤、整治了总长28.9公里的排水、排洪沟渠,并增设节制闸20个,兴建北峰、浦西、金山三个排涝泵站。同时,建设西北洋滞洪区、浦西滞洪区、东浦滞洪区,形成了市区排水、滞洪排涝系统,从而根治了市区常年内涝的问题。城市水系的整治采用保护、整修和利用相结合,规划上注重保护环城河范围内水道和水面。在老市区,对有保护价值的沟渠进行整修,同时按有关记载修复部分构筑物,使这些沟渠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起了保护文物的作用。该滞洪排涝工程也由此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并于2002年入选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40强。

为确保清水长流,改造整治后,泉州市还建立了每两年一次的内沟河定期清淤制度,并加强了对内沟河的管理。今年,泉州市还将继续推进城市江南、城东片区及浦西二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将使整座城市的滞洪排涝工程趋于完善。

清源溯本,合理保护“四山两江”自然地貌

泉州古城兼山水之胜,晋江、洛阳江“两江”环绕,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四山”拱卫,奠定了古城“天然形胜”的山水园林格局。为保护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保护“四山两江”的决议,市政府先后发布了6道市长令,明令加强对“四山两江”的保护管理,坚决取缔开山采石,挖山取土,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对晋江、洛阳江岸进行全面治理,加强两岸绿化,同时对生命库——山美水库及供水水源——北渠进行水资源保护,确保城市清源长流。

为合理保护晋江、洛阳江水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泉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大晋江、洛阳江两大流域污染专项治理工作力度。从2003年开始,泉州市开展了两江流域水环境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零点计划”行动,至2005年1月1日零时,“零点计划”行动圆满完成。全市共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18249.28万元,新建和扩建、改建了水污染防治设施196套,新增水污染治理能力9696.04万吨/年,年削减向两江流域和近岸海域排放COD58728.24吨;全市工业污染防治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漂染、制革、造纸、水洗等工业废水基本实现了生化二级处理,排江污染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工业污染源基本稳定达标的情况下,市政府又下发了《2005年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对影响流域水环境的工业、生活、农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的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使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得以延伸,持续深化。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推进,泉州市建成了包括电镀、漂染、制革等重污染行业的10个污染集中控制区,基本把分散在全市各个角落的重污染企业集中起来实施集中控管,有力地控制污染企业向两江流域的蔓延。2004年12月底,《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环境管理与建设的暂行规定》顺利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城市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区建设和环境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泉州市继续探索集控区的污水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制,继续推行社会化、专业化运营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真正实现污染企业集中监管、污水排放集中控制。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泉州市研究制定了《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2005年6月1日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开创福建省上下游补偿的先例。《暂行规定》根据下游8个县(市、区)经济受益区用水比例分摊补偿资金的方式,五年筹集1亿资金(每年2000万元),重点帮扶上游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环保项目,以此促进了两江流域上游地区保护水资源的深入开展。

加大投入,积极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泉州市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在对中心城区内沟河进行综合改造整治的同时,全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宝洲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宝洲污水处理厂主要服务范围为中心城区,设计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5万吨,分两期实施,工程总投资概算为13352万元,已于2005年10月建成投产。除满足了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的要求,还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开发建设中水回用工程,供给工业生产、城市绿化、市政用水等,缓解了泉州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宝洲污水一、二期工程处理工艺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A/O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2004年12月宝洲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荣获由中国市政协会颁发的“全国先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荣誉称号。

2002年,泉州市利用国债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总投资9171万元,按日处理污水15万吨规模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005年,为配合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建设,市计委又下达宝洲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疏浚改造工程项目,累计投资约4亿元对宝洲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进行改造和完善,形成了较为顺畅、成龙配套的管网系统,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6%以上。目前,泉州市区已形成完善的排污系统,为保护晋江、洛阳江水体,净化保护古城水系和消除中心城区洪涝隐患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城市周边四组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程的同时,泉州市切实把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决策抓紧抓好,围绕中心城区周边江南、北峰、城东、东海四组团规划设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坚持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快速向城区周边城镇和农村地区辐射覆盖,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统筹考虑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布局。为此,相继开启了泉州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北峰、城东污水处理厂一期、东海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工程建设。今年,泉州市还将斥资6亿多元,全面建设完善与上述几座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污水管网,确保四组团污水处理设施顺利运行。

三是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泉州市从2000年10月起对市区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城市污水处理费,并于2005年12月召开污水处理费价格调整听证会,优先将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并将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自来水费三费合一,统一由市自来水公司进行代征。目前,泉州城市污水处理费已全面开征,确保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为泉州市顺利推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着眼特色,营造优美休闲的城市水体景观

山、水、城相融于一体的形态格局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自然风貌特征。泉州以“显山露水”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秉承闽南独特的建筑文化和环境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治理和现代园林绿化建设,确立了“四山、两江、一湾、三环、一带、八团”的城市绿化格局。以“四山”为屏,以晋江、洛阳江和内河为带,依托中心城区八个组团和道路绿化,突出构建山、海、江、城一体的总体景观结构,加强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使得古城风貌和现代气息完美交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映衬。

一是结合城市内河整治,改善渠边绿地景观。近年来,泉州结合内沟河河道疏浚,把水环境整治和城市绿化、园林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城市高品位水景观地段。先后建成北环城河带状公园、五堡公园、平原渠带状绿地等,环河植种柳树、榕树、市树刺桐等多种乔木,配以灌木花草,形成浓荫遮地、水树相映的优美景观。二是结合晋江流域整治和近海流域保护工作,营造滨江、滨海景观。自2002年全面整治以来,江滨沿岸整修堤岸10多公里,并在两岸砌筑低水驳岸,并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利用原有植被地貌辟成总占地面积213.543公顷的鲤城江滨公园、石笋公园、江南公园、江滨体育公园、江滨北路带状公园、金山公园等主题景观公园,形成了融景观、文物保护、生态、休闲、文化、健身、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性滨水城市公园群。滨海景观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森林公园枕山面海,森林覆盖率达90%,公园现辟有桃岭春晓、金山揽胜、空谷梵音3个景区,尽显自然生态之美,成为市中心沿海地区十分难得的一块“绿洲”。三是结合洼地改造,建设城市公园景观。1995年,泉州在古泉州八大胜景之“星湖荷香”遗址上建成的东湖公园,占地规模20.56公顷,园内建筑通过人文景观造景,充分体现泉州古建筑之精髓,突出了闽南石文化的特色,并荣登百家“中国名园”。2000年,投资2亿多元,结合西北洋滞洪区的建设,开辟水面面积82.3公顷,绿地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大型休闲公园——西湖公园,凸显了古城特色风貌。由于生态环境改善,湖区中心岛引来了成百上千只候鸟在此栖息,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晋江、洛阳江是泉州城市重要的地脉特征,是闽南文化的摇篮,是城市的主要生态要素和人文景观。下一步,泉州市将在“两江”景观的整治上再做文章,本着统一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期逐步加以实施。可以期待,“两江”整治后的城市水环境,将与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相得益彰,成为城市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强音。

中国建设报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