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火教之名称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仪礼特征而名。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以其创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唐代,东传至中国,名之为“祆(XIAN)”,其音属于外来音,是唐人据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陈垣先生曾考证:“不称外国天神而称祆,明其为外国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国文化对拜火教文化内涵高度概括。
总之,无论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皆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称呼之。至于教内自称为何,资料阙如,今已难考。
二、拜火教流传范围与时间
拜火教发生于中亚,后随古代波斯及后来萨珊王朝的扩张,而影响于欧亚各地。其势力最盛时,东达中国,西至希腊,南入印度,北渐近高加索一带。
拜火教起源争论较多,根据现有经典《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发掘的文物与文献中,专家考证:祆教大概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
拜火教在阿黑门尼德时期既被尊为国教,实际上阿黑门尼德诸王长期奉行宗教宽容政策,祆教地位虽尊,但没有对国家政治起着影响。继古代波斯后起的安息,本为波斯帝国行省,后脱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西独立,信奉祆教已成固习。然此两朝,皆实行宗教宽容,政教分立之政策,祆教仅为其多宗教之一种。
萨珊王朝,其王朝先世历来为法尔斯省伊斯泰赫尔城阿娜希袒水神祆寺的主持。故祆教步入将世俗权利与精神权利结合阶段,即政教合一之阶段,发展到后来,其最高职位只僧侣大穆贝德(mobed)尽然可随意废立诸王。是为祆教权力之最高峰。
公元651年,伊斯兰阿拉伯人杀伊嗣侯三世(632-651年),萨珊朝灭亡。因受伊斯兰教影响与压力,祆教大批信徒改宗,不复拥有既往之权势,渐趋于势微。今全世界仍有10余万名左右祆教徒。主要分布在伊朗东部边境与印度西北部边境一带。
拜火教为世界最古老宗教之一。
一、拜火教之名称
拜火教,是依其主要宗教仪礼特征而名。又称琐罗亚斯德教,以其创始人古波斯先知之名名之。3世纪中叶,东传入中国,4世纪中叶,传入中原,其神被名之为“胡天”。至唐代,被名之为“祆(XIAN)”,其音属于外来音,是唐人据其音而造的新字,以其俗事天神故。陈垣先生曾考证:“不称外国天神而称祆,明其为外国天神也。”其意指祆是中国文化对拜火教文化内涵高度概括。
总之,无论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皆为外人以其教派特征而称呼之。至于教内自称为何,资料阙如,今已难考。
二、拜火教流传范围与时间
拜火教发生于中亚,后随古代波斯及后来萨珊王朝的扩张,而影响于欧亚各地。其势力最盛时,东达中国,西至希腊,南入印度,北渐近高加索一带。
拜火教起源争论较多,根据现有经典《圣特阿维斯陀》(Zent-Avesta),以及今天发掘的文物与文献中,专家考证:祆教大概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肯定早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
拜火教在阿黑门尼德时期既被尊为国教,实际上阿黑门尼德诸王长期奉行宗教宽容政策,祆教地位虽尊,但没有对国家政治起着影响。继古代波斯后起的安息,本为波斯帝国行省,后脱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西独立,信奉祆教已成固习。然此两朝,皆实行宗教宽容,政教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onghuahui/blog/item/d9c7bc19070a8f4542a9ad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