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称谓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把“妓女”称为“鸡”呢?
这个问题要考证就是一个学术命题了,那是民俗专家的事,我既没有办过养鸡场,也没有开过个妓院,对考古更是一窍不通,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无助。但有一种比较江湖的说法是,宋朝名妓李师师在青楼做性工作者的时候,半夜里嗓门特别大,经常会惊扰别人。妓院里的一位做门卫的小保安很是不解,就虚心向守更的老头请教:“为什么师师姐姐每次叫还要还要”。老头怒道:她还要个鸟(念diao第三声)。识不得几个字的小门童大悟,这个小保安还兼着记流水帐的工作,此后有嫖客从李师师房里完事出来后,他就写上“又鸟”,表示是李师师的业绩又增加了一个,后来写着写着就写成“鸡”了。
看来民间早就知道妓女叫做鸡了。但是,2006年8月17日的一桩新闻,又使我们对这种民间说法产生了动摇。
新闻的大意是,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1月1日版汉英对照新华字典,对“鸡”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鸟纲雉科家禽,第二个解释是:妓女的贬称,有的地方叫“鸡婆”,年纪小的叫“小鸡仔”,年纪大的叫“老鸡婆”。
既然这本字典在三年前就发行了,怎么今天才发现这个问题呢?原来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翻看字典时无意中发现字典中对“鸡”字的解释有点“奇怪”,就问家长,面对这样的提问,做家长的确实有点尴尬。不过还“庆幸”的是,这个叫小莲的孩子并不觉得这些是新词汇,因为她和同学们“早就知道了”。
在新闻出来后,大家讨论得很热闹,争论的焦点是“鸡到底能不能解释为妓女”,我倒是觉得这种讨论没有一点意思,为什么?
既然孩子表示“同学们早就知道了”,那还有必要掖着吗,这样真是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了,就像大家早就知道马长得什么样了,你却偏偏要说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或者干脆说那是鹿,这样的结局一样是很尴尬的。
向孩子解释“鸡”与“妓女”的区别,让家长多少有些难为情。这有点类似于小孩子总是追问“我是从哪里出来的”一个道理。再退一步讲,如果孩子直接问你“妓女”是什么,你还能回避吗?这样看来,我们无端的避讳是没有足够理由的。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把“妓女”当成很肮脏的异端,是难以启齿的词汇,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现在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写入“新华字典”,那还了得!
如果你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解释,那不妨换种思维来思考:字典里还有比“鸡”与“妓女”更粗俗的词汇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比这个还粗俗的词汇尚且上得了字典,为什么“鸡”就不可以呢?
鸡本来是一种美好的动物,古代就有不少文人雅士曾予以赞美之辞。苏东坡谪居黄州时,躬耕田园,养鸡自乐,对与之朝夕相处的鸡们毫不吝惜自己的才情:“雄雄曳修屋,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不过我想,苏东坡绝对不会因为“鸡”可以在含义上与“妓女”平起平坐,就不养鸡了。
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前不久,有位八旬高龄的老画家送了我一幅六尺的“雄鸡图”,按照某些人的观点,难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是不是这位老先生在影射我是“鸡”是“男妓”?或者这位老画家的“鸡”根本就不能送给女性。显然,问题远远没有这么严重。“君子坦荡荡”,心里没有邪念怕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给“鸡”的“解释门”事件做个了断,我给出个主意,这个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字典只限于广东本省发行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孩子“并不觉得这是新词汇,同学们早就知道了”。由于外地的孩子知不知道,不好调查考证,所以干脆不准发行就保险了。
不过,我又有点担心了,万一下次字典里出现“鸭”字的时候,会不会将其解释为“男妓”呢?
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把“妓女”称为“鸡”呢?
这个问题要考证就是一个学术命题了,那是民俗专家的事,我既没有办过养鸡场,也没有开过个妓院,对考古更是一窍不通,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无助。但有一种比较江湖的说法是,宋朝名妓李师师在青楼做性工作者的时候,半夜里嗓门特别大,经常会惊扰别人。妓院里的一位做门卫的小保安很是不解,就虚心向守更的老头请教:“为什么师师姐姐每次叫还要还要”。老头怒道:她还要个鸟(念diao第三声)。识不得几个字的小门童大悟,这个小保安还兼着记流水帐的工作,此后有嫖客从李师师房里完事出来后,他就写上“又鸟”,表示是李师师的业绩又增加了一个,后来写着写着就写成“鸡”了。
看来民间早就知道妓女叫做鸡了。但是,2006年8月17日的一桩新闻,又使我们对这种民间说法产生了动摇。
新闻的大意是,由南方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1月1日版汉英对照新华字典,对“鸡”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鸟纲雉科家禽,第二个解释是:妓女的贬称,有的地方叫“鸡婆”,年纪小的叫“小鸡仔”,年纪大的叫“老鸡婆”。
既然这本字典在三年前就发行了,怎么今天才发现这个问题呢?原来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在翻看字典时无意中发现字典中对“鸡”字的解释有点“奇怪”,就问家长,面对这样的提问,做家长的确实有点尴尬。不过还“庆幸”的是,这个叫小莲的孩子并不觉得这些是新词汇,因为她和同学们“早就知道了”。
在新闻出来后,大家讨论得很热闹,争论的焦点是“鸡到底能不能解释为妓女”,我倒是觉得这种讨论没有一点意思,为什么?
既然孩子表示“同学们早就知道了”,那还有必要掖着吗,这样真是有些欲盖弥彰的意思了,就像大家早就知道马长得什么样了,你却偏偏要说不知道是什么动物,或者干脆说那是鹿,这样的结局一样是很尴尬的。
向孩子解释“鸡”与“妓女”的区别,让家长多少有些难为情。这有点类似于小孩子总是追问“我是从哪里出来的”一个道理。再退一步讲,如果孩子直接问你“妓女”是什么,你还能回避吗?这样看来,我们无端的避讳是没有足够理由的。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们总是把“妓女”当成很肮脏的异端,是难以启齿的词汇,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现在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写入“新华字典”,那还了得!
如果你还是不能接受这种解释,那不妨换种思维来思考:字典里还有比“鸡”与“妓女”更粗俗的词汇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比这个还粗俗的词汇尚且上得了字典,为什么“鸡”就不可以呢?
鸡本来是一种美好的动物,古代就有不少文人雅士曾予以赞美之辞。苏东坡谪居黄州时,躬耕田园,养鸡自乐,对与之朝夕相处的鸡们毫不吝惜自己的才情:“雄雄曳修屋,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不过我想,苏东坡绝对不会因为“鸡”可以在含义上与“妓女”平起平坐,就不养鸡了。
我觉得,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前不久,有位八旬高龄的老画家送了我一幅六尺的“雄鸡图”,按照某些人的观点,难免会产生这样的联想:是不是这位老先生在影射我是“鸡”是“男妓”?或者这位老画家的“鸡”根本就不能送给女性。显然,问题远远没有这么严重。“君子坦荡荡”,心里没有邪念怕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给“鸡”的“解释门”事件做个了断,我给出个主意,这个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字典只限于广东本省发行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孩子“并不觉得这是新词汇,同学们早就知道了”。由于外地的孩子知不知道,不好调查考证,所以干脆不准发行就保险了。
不过,我又有点担心了,万一下次字典里出现“鸭”字的时候,会不会将其解释为“男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