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又称假丝酵母。它常寄生于人的皮肤、口腔、阴道和肠粘膜等处,当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容易引起念珠菌病。念珠菌可引起皮肤粘膜浅层或全身系统性感染,感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疾患,除皮肤念珠菌病外,还有念珠菌性口腔炎、阴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脑膜炎、菌血症和胆道感染等。念珠菌病对人类生命危害很大。
近几十年来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又加剧了真菌病的蔓延,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癌症病人、AIDS及免疫丧失病人死亡的因素之一。
据报道临床上所见的真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艾滋病病人真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占90%以上,其次是克柔念珠菌,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中,50%~60%的感染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白色念珠菌在医院内的感染率也逐年增高,已成为医院感染常见菌之一,国外资料表明8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比较,医院真菌感染率增加40%,国内尸检资料证实深部真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多,韦莉萍等〔1〕调查73例深部真菌感染,占同期医院感染8.7%。死亡12例,病死率16.4%,显著高于其它医院感染平均病死率。在美国,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资料,1990年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率是1980年的1.9倍,居各种病原体感染率上升之首位;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病死率高达29%。
念珠菌引起的阴道炎又称真菌性阴道炎,在阴道念珠菌感染中,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其次才是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真菌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是一种较顽固的疾病。自1849年Wilknson首次提出阴道炎经常由(白色)念珠菌所致以来,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席丽艳等〔2〕共调查了295例女性门诊患者,其阴道带菌率为38.6%,并发现白色念珠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占19.3%;卢芳国报道〔3〕念珠菌带菌率为43.65%。据张正银等〔4〕的调查,1236例阴道炎患者中有234例为念珠菌感染,占18.9%。胎盘的念珠菌感染常致早产及围产期死亡率增加,分娩时外阴阴道有念珠菌病,新生儿可能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及皮炎。1980年以来,有两项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症状体征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中,仅50%的病例能查到白色念珠菌,以前的文献报道其检出率为84%。而且晚近的研究结果显示,光滑念珠菌在原发性阴道炎的病菌中占20%,如果这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其它念珠菌感染,在妇产科领域以外的其它领域同样存在增加趋势,那么这种现象对酵母感染治疗方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影响着大多数妇女的健康,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英国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10年里,女性VVC的发病率已从1.18%增加到2%。根据美国1980~1990年治疗真菌感染的处方数,VVC的发生率几乎增加了1倍,1990年的数字大约为1300万。据估计75%的妇女在妊娠期间,至少经历1次VVC的发作,40%~50%可发展成慢性。另据报道,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治疗后约有20%~25%可复发,可能不到5%的成年女性患有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念珠菌阴道炎。阴道念珠菌培养阳性者中25%~40%为无症状携带者,念珠菌菌株的无症状阴道寄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妊娠(30%~40%),含高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未控制的糖尿病和常去性病门诊的妇女。青春期前及绝经后女性患病率较低,提示该病对激素的依赖性。
对念珠菌性阴道炎(VVC)的治疗介绍如下。
1 急性VVC的治疗
1.1 非孕期急性VVC的治疗〔6〕
1.1.1 局部治疗 1980年以前美国食品药品(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VVC的局部抗真菌药品为制霉菌素、咪康唑及克霉唑。制霉菌素局部用药对急性VVC的平均治愈率为75%~80%,常用的两性霉素B、咪康唑及克霉唑局部用药急性VVC的平均治愈率为85%~90%。咪康唑及克霉唑对急性VVC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药物局部外用明显减少了系统用药的副作用,大剂量短疗程是治疗的一大倾向,单剂量治疗方案如500mg克霉唑栓剂1次给药可使局部药物浓度维持至少2~3天,此法仅适用于偶有发作的轻中度患者,对严重和顽固的感染常无效。
1980年以后FDA批准用于治疗急性VVC的三种抗真菌药品为布康唑、特康唑、噻康唑。三种新批准的局部抗真菌药品对急性VVC的疗效欠满意。如2%布康唑3疗程对急性VVC的治愈率为52%~67%;0.4%的特康唑7日疗程对急性VVC的治愈率为40%~94%。
冯玉英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治愈率可达94.1%〔7〕,侯红瑛采用纯中药法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治愈可达76.4%〔8〕,刘青采用纯中药玉阴洁治疗80例阴道炎患者,治愈率为77.5%(62例)〔9〕。
1.1.2 全身治疗 选用口服治疗急性VVC可获得与局部用药相似的疗效。全身治疗的优点包括:①同时治愈可能存在的生殖器以外部位的念珠菌感染;②缩短疗程。目前,在美国尚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物获得FDA的批准专门用于念珠菌性阴道炎。尚未确定各种口服抗真菌药品的理想剂量及疗程,然而常用的全身治疗疗程为1~5天,如伊曲康唑200mg,每日2次,共1天,对急性VVC的微生物学治愈率为51%~84%;酮康唑200mg,每日2次共5天,对急性VVC的微生物治愈率为53%~100%;氟康唑150mg顿服,对急性VVC的治愈率为63%~77%。治疗念珠菌阴道炎已获得好的疗效,达到临床真菌学的治愈。口服疗法具有方便和无局部刺激的特点,更易被患者所接受,但应注意其毒副作用。酮康唑主要危险为肝毒性,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副作用较少,可较大剂量应用,它对轻中度VVC有较好疗效,严重或慢性感染则需加强和延长治疗,以获得症状的完全缓解。
严重的皮肤念珠菌病伴有慢性的粘膜念珠菌病时,就应口服酮康唑,也可加用局部抗真菌药物,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对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有效,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过久应用则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2 妊娠期急性VVC的治疗
咪唑素抗真菌药如咪康唑、克霉唑及布康唑对妊娠期急性VVC治疗有效。欧洲的研究证实特康唑可安全及有效地用于治疗妊娠期急性VVC。局部用药时上述药物全身吸收量很少。如咪康唑全身吸收量为1%,克霉唑为3%~10%,布康唑为5%,特康唑为5%~16%,噻康唑的全身吸收量可忽略不计。制霉菌素局部用药对妊娠期急性VVC的疗效低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两组药物对妊娠期急性VVC的治愈率分别为14%~53%和71%~84%。在常用的真菌药物中,FDA仅批准可选用制霉菌素、克霉唑及咪康唑治疗妊娠期急性VVC。
妊娠的前3个月不主张用咪唑类和三唑类药物,以免增加自然流产的危险。
2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治疗〔10〕
尚无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理想方案,目前仍是一个难题。通常强调在治疗前经培养法明确诊断,同时去除引起RVVC的原因如糖尿病,停止使用激素或抗生素等。大多数RVVC需要长期维持预防方案。
可选用酮康唑400mg/d,14日疗程或克霉唑500mg/w,2周疗程。巩固治疗可选用酮康唑100mg/d口服,或克霉唑500mg/w,阴道给药,或氟康唑100mg/w,口服疗程通常为半年。
氟康唑和克霉唑安全性较好,已逐渐取代酮康唑。极少数病例对常规唑类药物治疗无效,可能与少见菌株如酿酒酵母、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感染有关,可给予硼酸明胶胶囊600mg阴道内外用,每日1次,直到真菌培养阴性,通常需连用10~14天。最近有报道摄入含乳酸杆菌的酸乳酪可减少复发性感染妇女的阴道寄居和阴道炎发作,但研究较少,目前资料不足,在推荐用于预防治疗之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60668.html 具体内容的资料
可以懷孕同是改善念珠菌 ..
其實這是體內全身器官引起(非單一器官) , 否則早就改善了.
有辦法改善的 .
只要加強全身器官的功能(非單一器官ex:補肝 . 補腎 . 補免疫能力.......) , 體內器官功能恢復了 , 全身上上下下的毛病自然就好了 .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 ( 只有一個問題) . 為什麼看了多醫生改善不了?
這是全身性的問題, 明顯的是" 念珠菌" , 不明顯的身上問題更多.
急病靠醫生 ......健康靠自己.....勿把健康交給醫生 .
原本重病 7 年(從頭到腳都是病) , 連走路都困難 ,
換過 N 個 ( 中 . 西 ) 醫生 , 都沒改善 ,
才研究出來 , 利用本身的 “自癒力” , 自己治療自己 ,
現在我已恢復 , 不僅身體好 ( 至今沒看過醫生 ) ,
皮膚也好 (漂亮的肌膚 ~ 來自健康的身體 ) .
詳細mail(MSN):eantique@hotmail.com ( 可視訊)
若寫mail給我 , 我用附加檔案”小畫家”(寫信給你) .
最好不服用西药,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请中医开处方服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