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是西欧封建领主、意大利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地中海东岸地区发动的侵略性军事远征。
始于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撤冷为口号,煽动宗教狂热情绪,号召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9年7月,十字军击败塞尔柱突厥人,攻占耶路撤冷,建立耶路撤冷王国,以及爱德沙伯国、的黎波里伯国和安条克公国。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爱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因此于1147年发动第二次东征,在小亚细亚和大马士革附近遭到惨败。1187年,埃及苏丹撒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与英王理查一世遂于1189年发动第三次东征,与撒拉丁连番激战,无功而返。1202年,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了第四次东征,原计划攻取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预下,反而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尔干的大部地区,建立“拉丁帝国”。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和第七次(1248年~1254年)东征的目标均为埃及,第八次(1270年)东征的目标是突尼斯,均告失败。
1291年,十字军丧失其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卡,宣布东征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在西方军事发展历程中,十字军东征是重要一幕。三次远征由法国、德国、英国的国王及贵族率领军队参加,时间分别为1096---1099年、1147-1149年、1189-1192 年,前后历时长达一个世纪。十字军东征是西欧人从事的军事远征,主要是为了达到宗教上的目的,但实际上政治目的却常常占着主要地位。东征促进了军事交流,使西方学到了许多东方的技术,引发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攻城与城防、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军事革新,促进了军事发展。
毫无疑问,跟土耳其的穆斯林军相比,欧洲军队,特别是欧洲的重骑兵占有强大的军事优势。但是,他们的作战方法却比较原始。十字军的主要敌人是塞尔柱王朝。他们人数众我,善于骑马作战,主要兵器是弓箭,是一支很难对付的军队。他们采用了亚洲骑兵典型的战术,出没无常。自从波斯帝国建立以后,这支亚洲骑兵曾经多次打败装备精良的西方军队。在十字军跟塞尔柱克人的冲突中情况也是如此。轻装的土耳其骑兵常常骑着飞快的马匹,避开笨重的十字军骑兵的直接进攻,佯装逃路而将他们诱入开阔的平坦地域。一旦十字军的队形在追击中变得散乱时,塞尔柱克人便回过头来从四面八方连续不断以乱箭进行袭击,并进攻其侧翼与后背。
在十字军东征战争的几个世纪里,兵器和盔甲得到了重大改进。其中最重要的要算十字弓了。实际上这是老兵器新使用。因为早在约公元前200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广泛使用类似的弓了。公元一世纪时古罗马军队也曾使用过一种小型石弩,但是,后来这种兵器便销声匿迹了。即使是保留了多种罗马攻城机械的拜占庭也没有用过它。到了11世纪初期,十字弓重新出现在西欧,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后来十字军才把它改进成重骑兵使用的战术兵器。经过不断完善并逐步提高作战性能,十字弓在欧洲大陆一直延用到公元16世纪。
十字弓有一个比较小但十分坚固的弓架,与箭杆在其顶端部位交叉成十字形状。最初十字弓用柔韧易弯的木粟或角材制成。大约到了公元1560年后就通常采用钢材来制造了。十字弓的弓架上有一槽口,用来卡夹弓弦,另外,上面还有一个发箭扳机。为增加弓的弹性,有的十字弓采用复合材料制成。
这种形体较短但用力很强的十字弓发射初速很快,因此与普通弓相比,它的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大。通常难以用手或臂力产生获得这样高的初速所需要的张力,所以还需采用多种机械装置来提高弓的张力。最简单的一种是在弓的前面加一根小小蹬筋,弓箭手用脚踩住,弯起身子将弓箭挂在他腰带的钩子上;这时只要挺直身体,便能将弓弦拉入发箭扳机的槽口。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将弓提起,瞄准后就可向目标射击。14世纪来,欧洲采用了一种曲柄卷绕机用来张开比较重的十字弓。而东亚地区早在1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装置了。
到了15世纪初,人们对卷绕机又作了改进。装上了一组滑轮。但最常用的还是杠杆和嵌齿轮。用杠杆或把手推动一端装有弯钩的铁齿轴,使嵌齿轮转动,弯钩则抓住弓绳并使之绷紧。这种装置既简单又灵便,甚至弓箭兵骑在马上也能使用。
最初,十字弓所用的箭是一根较短的木制箭柄加一个叶状箭头。到了1100年时开始普遍采用镟箭(箭头为方形,能穿透铠甲)。
虽然十字弓装箭的速度要比普通弓慢得多,但弓箭兵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射箭速率。十字弓射出的箭能穿透铠甲,可惜它的射程较近,最好的十字弓也只有150码左右。
西欧军队使用的另一种新式步兵武器是戟。它是在长矛的头上加一战斧。这样,既可进行刺杀又可用来劈砍。当时西欧军队把重点放在发展戟和十字弓这些新式步兵武器上,表明军队重新开始重视步兵作战。
改进兵器的另一个例子是穆斯林改进并完善了短弯刀的性能。这种刀身弯曲的轻便砍刀之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不是因为它的式样有了什么大的改进,而是在于冶炼技术的进步使金属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马士革和托莱多的工匠因能制作优质钢刀而闻名于世。他们的刀具有韧性和硬度,而且刀口也磨得十分锋利。
征战中,欧洲士兵的护身盔甲得到了不断改进,但也因此变得 越来越重。由于中世纪欧洲冶金技术的不断提高,因此到了13世纪,制盔匠便制成了金属片铠甲。最初这种金属片铠甲是穿在锁子甲里面的,用来覆盖肩和大腿这样一些重要而容易受伤害的部位。到了13世纪中叶,金属片铠甲就穿在锁子甲的外面,用来遮盖肩、肘、膝盖、小腿和大腿。13世纪末,金属片胸甲或胸铠开始取代锁子甲。
早期的金属片铠甲和锁子甲使用时,它们的接合部以及肘、肩、膝盖的内侧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到了14世纪时,制盔匠巧妙地制成了全套金属片铠甲,用来代替锁子甲。
灵巧的欧洲铁匠在13世纪初制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接着又很快做出了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以上这些发明大大增加了骑兵盔甲的重量,以致于一旦骑兵被击倒从马上摔下来,如果没有人帮忙拉一把,他就无法站起来。因此,人们千方百计想伤害敌人笨重的马匹,这就导致人们设法增加马的护具。到了14世纪末期,重骑兵的马匹所驮载的盔甲和装备重量至少达到一百五十磅。这样,就必须选择健壮而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重骑兵的坐骑。即使这样的马匹,也只能进行小跑或慢跑式冲锋。
在欧洲十字军的征战中,因为盔甲的改进,十字军的伤亡数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线上。一般来说,在近东地区的作战中,十字军跟穆斯林军的伤亡比例相比十分悬殊。十字军在打胜仗时,伤亡总是比较轻微,而一旦失败,那么在战斗的最后阶段就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为他们无法逃避灵活机动的敌人的屠杀。
大约在公元1000年时,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式攻城机械。它有一根巨大的投石横杆,装在一座直立的支架上,由一队士兵站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绳索将石弹抛出。欧洲人于1147年将这种武器用于作战。另外,波斯人制成一种较为复杂的投石武器,称为抛石机或射石机,也很快被欧洲人拿去用于攻城作战。这种机械将原先用人牵拉绳索改为用滑动平衡重锤来抛射石弹。
抛石机是一种抛射石弹以袭击城堡防御工事的机械,也可用来朝城墙抛射石块或其他物体。它跟以张力或扭力作抛射力的抛石机和弹射器不同,抛石机是以平衡重锤的力量作抛射力的。
抛石机是一种极好的攻城武器,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的石块抛射约300码的距离。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竟能抛射将近1000磅重的弹体。
十字军从拜占庭人那里学到了许多构筑城防设施的经验,从而完全改变了当时西欧许多城市防卫水平。不过欧洲人在应用这些经验时,有一个重要方面跟拜占庭不同。拜占庭基本上将城堡用作野外防御和进攻战的基地,因此,他们的军队往往驻扎在居高临下而又容易进退的地形位置上。而欧洲人则更重视打防御战,加之还抱着这样一种旧有的作战原则――那就是军事行动时间要短,规模要小。因此,他们总是尽可能将要塞和堡垒建立在敌人最难接近的位置。这样敌人进攻当然极其困难,但是,堡垒的驻军要想迅速地冲出去,也就同样的困难。所以,他们很难抓住作战的主动权,去袭击围攻封锁堡垒的敌军。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西欧常备步兵的发展。在跟穆斯林作战时,十字军感到必须建立一个牢固的步兵基地,以便骑兵发起猛烈的冲锋。因此,到了第三次东征时,标准的十字军战斗队形中便有一支十字弓步兵横队作为掩护屏障,部署在骑兵的前面。当重骑兵要发起冲锋时,步兵屏障就让开一条通路。很快,穆斯林军队看出了这种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的好处,因此,竭力将十字军的骑兵跟步兵分开,然后加以各个击破。穆斯林的这种战术促使十字军更加重视步兵和骑兵作战和运动的紧密配合,从而实现了真正有效的联合兵种协同作战。
从欧洲出发的重骑兵,由于作战和自然减员,数量不断减少,迫使十字军不断扩大步兵的使用,许多重骑兵和骑士不得不改成徒步作战或者改为轻骑兵。这种察观实际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步兵的发展。
步兵与骑兵协同作战的重点之一是火力和部队的机动性 。由于十字军队识到他们需要强大的火力来对付土耳其的弓箭骑兵,于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十字弓的杀伤威力。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总是在步兵用十字弓齐射袭击敌军后,立即由重骑兵发起冲锋以夺取战斗的胜利。
后来,土耳其人也感到他们必须以联合兵种来对付十字军的强大进攻。萨拉丁是早最将阿拉伯和埃及步兵跟马穆鲁克(原系土耳其奴隶)弓箭骑兵有效地联合起来进行作战的一位统帅。然而,在这种激烈争夺中,轻装的穆斯林很难敌得过密切协同的欧洲联合兵种军队。
这一时期的骑兵共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是拜占庭和土耳其军队中的弓箭骑兵,其中拜占庭的骑兵训练要好得多,披戴的盔甲也完善得多,因此实际上能起到第二种骑兵-突击型重骑兵的功能。在这第二种骑兵的力量上西欧占据着强大的优势。第三种类型是轻骑兵,他们通常披着轻型盔甲,配有长枪和剑等兵器。只有阿拉伯、埃及和北非国家才用这种轻骑兵实施突击冲锋主,但根本对付不了十字军。
十字军向拜占庭和穆斯林军队学习,将轻骑兵用于掩护和侦察,将轻弓箭骑兵用于作战。后来他们除了雇用穆斯林人充当轻骑兵外,还建立了由欧洲人组成的轻装弓箭骑兵部队。
在十字军东征的两个世纪里,三种文明之间增加了互相之间的接触。在这些接触中,十字军收益最大。西方在军事上所学到的东西跟在文化、科学和经济方面所得到的东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军事战术方面,十字军学会了包围和伏击等机动战术方法,用轻骑兵进行侦察和掩护以及动用弓箭骑兵的火力方法,特别是在对付足智多谋、灵活机动的敌人时,动用步兵和骑兵联合兵种的协同作战以及步兵投掷兵器跟骑兵突击冲锋相结合的作战方法。
十字军东征取得的最突击的军事成果是欧洲在防御设施构筑技术上的进步。对于拜占庭的那种二层或三层同心圆式的城堡以及筑有大量塔楼的城市和堡垒,欧洲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城堡建设和城市防卫的巨大变革。其中是为突出的例子就是英王查理德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返回诺曼底后建成的盖亚尔大城堡。
在攻城技术方面,十字军改进了一些当时使用的攻城手段和攻城机械。在兵器方面学到了许多更好的生产制造轻型装备的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防御功能和进攻能力。
十字军的另一重要收获是重新认识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自从罗马衰落后,后勤保障在西方军队中实际上被取消了。欧洲军队依靠农村生存,否则他们就会维持不下去。由于封建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较短,因此作战时间一般也不太长。当然,国王和贵族率领的规模较小的雇佣常备军所进行的攻城中,常常要在荒无人烟的乡村作长途行军,因此十字军不得不学会后勤保障的组织方法,否则就会自取灭亡,事实上,在第一、第二两次东征作战中,由于饥饿和缺乏马匹饮料而死亡的十字军士兵超过了土耳其砍刀和弓箭的杀伤人数。
在学习后勤保障经验方面,英王理查德一世的成就较为突出。他在塞浦路斯建立了物资供应基地,充分利用了海军具备的后勤供应潜力,他出色地组织了十字军从阿克(今以色列境内)至阿什克伦(今加莎境内)的行军途中的后勤保障。他还拒绝在后勤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向耶路撒冷发动长时间的围攻占领。
参考资料
www.chinamil.com.cn/site1/ztpd